当年撒切尔夫人明知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却为啥又要强烈反对?两德统一对德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影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当年撒切尔夫人明知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却为啥又要强烈反对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两德民众愿意,科尔积极推动,加上美苏俩个超级大国都没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合并统一势不可挡,几乎已无悬念。撒切尔夫人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那么她为啥明知不可为而非可为呢,其实也不复杂,德国的过去,德国超常的建设力都让撒切尔夫人心有余悸,所以必须通过反对对合并统一后德国加以限制。这也许正是一个政治家的胆识,谋略眼光的体现。同样她更知道,强大的德国对英国更无好处。在历史上德国可以说一直是欧洲大陆最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当时法国梨塞留为了限制德国崛起,把德国分割为两百多个小公园,奥地利的梅特列曾把德国分成三十多个公国,他们这样做都是担心德国的崛起,因为他们都知道德国一旦崛起总会惹出事端来。

尽管这样也遏制不了德国的崛起,只要有机会德国会迅速崛起,当年脾斯麦率领德国崛起后,就没人能够阻挡,并在后来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当年希特勒以一国之力搅动整个世界。靠的就是工业的发达和雄厚的实力。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虽然曾有过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从发展历史看,只要欧洲出现霸主仅靠英国一己之力是难以阻挡的。所以英国才有欧陆势均的政策出台。二战时期德国若不是先突袭苏联,拿下英国是没有问题的。这些都告诉撒切尔夫人两德一旦合并统一意味着什么?合并统一后的德国走向强大,英国就可能遭殃。所以面对统一的10点计划,英国不但强烈反对,撒切尔夫人还联合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起抵制。法国参与进来,也是因为历史上德国对法国的伤害。一战中,法国被德国打残。二战中,被德国灭国。法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再度出现。

那么撒切尔夫人对已无法阻挡的两德迈向统一,还坚决反对到底有何战略考量呢?就为日后限制德国开出合并统一的条件埋下伏笔。她通过外交周旋,经于美苏法三国协商后达成一致,德国合并统一后,不应再对以前的领土提出要求。因为德国战败后领土被苏联和波兰占领,如果德国对领土有要求,那么两德合并统一将会一拖再拖。而且德国只好接受并把承诺写在德国宪法中。撒切尔夫人还于美法苏一起要求德国统一后,必须放弃拥有核武器,甚至缩小军事规模,还不准研制化学,生物武器,这些德国都一一答应,因为德国知道如果不同意,德国合并统一之路会很漫长。

从1990年的德国统一到现在三十年了,德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欧洲的核心,而且话语权也不断增加,未来德国的发展,会成为撒切尔夫人所担心的问题出现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两德统一对德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二战后的德国由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随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冷战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都加紧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绕开苏联发行了仅限自己占领区流通的“D“版马克,苏联见状以在苏占区发行“F“版马克作为回应。随即美、英、法三国将自己的占领区合并举行选举产生了新政府,而苏联方面也在自己的占领区扶植了一个服从于苏联的德国政府,至此东、西两个德国分裂的状态形成:由美、英、法三国扶植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为位于西部,所以一般简称西德;而由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因为位于东部,所以一般简称东德。

1989年9月下旬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政坛剧变。东德随即停止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严格限制西德公民进入东德。此举激起了东德人民的示威抗议浪潮:1989年10月7日在东德建国40周年的国庆日上东德的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各大城市相继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国庆庆典会场附近7000余名市民聚集抗议,并与警察爆发了冲突,数百人被捕。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在东德历史上尚属首次,与此同时同属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和波兰的政局也发生巨变,匈牙利甚至开发本国边境准许东德公民经由匈牙利领土进入西德,这样一来东德方面原本为防止本国人口外流而修建的隔绝东、西德的柏林墙就形同虚设了。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宣布开放“柏林墙”。以此为标志东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议会选举,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由此开始了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5月18日东德联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随即东德引入了西德马克,从而形成了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同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来东德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而改为5个州。

两德统一曾一度为德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柏林大学曾就此发表文章声称: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一万五千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多。两德统一后西部实际上一直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输血,然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日益扩大。事实上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导致了德国东西部之间民众心理的隔阂。尽管如此两德统一还是为德国带来了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如今的德国俨然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与此同时统一也令德国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明显提升。

冷战时期的东德尽管同西德比起来有明显的发展差距,但仍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1950年东德的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51年东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东德全民经济成分就占了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的78.9%。1960年民主德国又实现了农业生产公作化。1963年东德提出了“新经济体制”的指导方针,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此后10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6%。东德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橱窗“。统一后的德国在经济上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和重工业基础实现的经济腾飞不能说和两德统一后的经济互补无关。而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德国显然在国际上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用昔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的话说:“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是多么美好的事。它如实体现了良好的国民素质。”

德国统一后的首都为何设在了柏林

二战之后,德国被战胜国集团瓜分成两块地区。由英、法、美联手控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叫做西德。由苏联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被称为东德。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和东德都各自设立了首都。两德统一后,德国则将首都定在了东德地区的柏林。

(柏林风光)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的西德,受到了西方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扶持,其综合国力是远远超过苏联管控的东德。那么,为什么两德统一后,德国却要把首都定到相对落后的东德地区呢?

二战之中,尽管苏联军队率先攻破柏林,但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占有了柏林。早在雅尔塔会议中,盟国就已经商定好了战后瓜分德国的方案。其中,柏林城是必须要由四国来共同掌控的。

因此到战争结束后,柏林就被划分为了两块区域。其中由英、法、美掌控的叫做西柏林,由苏联掌控的叫做东柏林。两个柏林之间由柏林墙隔开,双方的居民不得互通。

不过,虽说柏林被分成了两块,但其实西柏林完全是处于东柏林的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