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简史(29)晋武帝司马炎—聪明战略家,分封、六部制一起
发布时间: 2023-07-06

姓名:司马炎

生卒时间:236年-290年,享年64岁

在位时间:25年,一个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不长寿估计也篡不了位;

出身: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儿子

如何上位:篡了曹家的皇位后登基

如何死的:病死

帝号含义:晋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司马炎追封为司马家篡位打下基础的司马昭为文皇帝,太祖,看成是第一个司马家第一个皇帝,那么他只能用武皇帝的号了,看来汉朝时期形成的皇帝命名的礼仪制度已开始成型。

年号含义: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泰、太都是大、源头、开始的意思,宁康熙都是希望社会和平、发展等意思

主要辅助大臣:羊祜、张华、杜预、石苞、陈骞、贾充、裴秀、荀勖、郑冲、王祥、何曾、王沈、荀顗、卫瓘;

生平:

司马炎于236年出生,这一年还是曹魏政权的曹芳当权,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被曹爽排挤,忍隐不发。

249年,司马炎13岁,他的祖父司马懿在争权的时候,赢得了控制权,很快就找机会夷曹爽三族,一把就把曹家的根基给废了,正式开始了专权之路,从此曹家再无翻身的机会,司马家也没了对手。

254年,司马炎18岁,他的哥哥司马师刚接手司马懿的权臣事业3年,就废了曹芳,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曹髦。

第二年即255年,这都已经就差临门一脚的司马师病逝,眼看就要到手的皇位只能让他的后代去坐了。

司马师死后,权势传给了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这也是当时社会的运行规则,无论是爵位还是官位,都可能直接传承给自己的家族子弟。本来司马家就已经把控朝廷几十年了,连皇帝都能换,一个权臣的位置就更加可以传给自己人了。

司马师死后,曹髦就计划先让司马昭留在许昌,不让他返回京城,然后顺势剥夺他的军权,彻底铲除司马家的势力。可惜没有成功,被司马昭识破计划,司马昭及时带兵返回京城,牢牢控制了整个京城和朝廷上下,司马家权势顺利完成了交接。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到之后的司马炎,一个个都是人才,都是有大才的人,才能够在这种凶险的环境下完成权力交接。

260年,曹髦孤掷一注,亲自率领宫廷侍卫和太监出宫攻打司马昭,希望能亲自斩杀司马昭,夺回权力。这种不知如何评价的行为好像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一回,也不知道是曹髦被逼的无路可走呢,还是他本来就是一个鲁莽的人。最悲催的是曹髦带人只走到半路,就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和后来赶到的贾充的拦截,最后曹髦竟然被贾充杀死。这个曹髦也算是反抗过吧,所以,篡位从来都是很明显的,再蠢的皇帝,也能看见这些动作和用心,只是差有没有力气反抗而已。

263年,司马昭发起灭蜀战役,仅用了几个月,在当年年底刘禅就投降,司马昭立下开疆拓土的天大功劳,进一步巩固的司马家的权力。自己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篡位终于是可以做的事情了。

264年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司马氏终于走到了曹操当初走的这一步,称王加九锡。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寿命不够长。

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长子司马炎接位。司马炎接手权力当年,即265年12月,就篡了曹魏的帝位,史称晋武帝,成为有一个开国之君。也继承了西汉以来的良好传统,抢帝位都用禅让、篡位等较为和平的手段,没有引发大规模的长期战乱。可以说,王莽模仿尧舜禅让贤的被动禅让模式,还是给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的,那就是和平过渡。

269年,司马炎开始谋划统一大业,包括派重臣进驻荆州,贯彻他的仁政,收买东吴人心,然后在益州造船练水军,十年之后才练成。并在279年以庞大的水军顺流而下,一战而定江南。孙皓在280年投降西晋——司马家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夺权到灭蜀;然后十年准备,最终由司马炎统一全国,这样的丰功伟绩,世所罕见。

虽然没过多久,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再次把国家搞的四分五裂,战火连天、生灵涂炭。但无论如何无法抹杀司马懿到司马炎几代人的努力,最后完成的统一大业的功勋。

回顾司马炎执政期间的政策,唯一核心就是仁。他的行为和理念,高度贯彻了儒家的政治核心理念,对一切人都讲究仁义二字(当然,除了曹家和皇位)。无论是造反的、反对的、投降的、嘲笑的、不干活的、贪污腐败的,司马炎都非常宽宏大量,绝少杀人、酷刑、连坐等,像什么剐、腰斩、弃市、夷族等酷刑也早就从法律上删除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仁字当头,才让蜀汉、东吴等自从征服后就没有发生过反叛动乱等事情,后来东吴的地盘还成为东晋的后方基地,成功的支持了司马家在江南的政权又维持了一百多年。

完成统一大业后,司马炎可能是感觉到地位稳固,天下臣服,因此一改以前的作风,开始向孙皓学习。不但将孙皓的后宫美女都收入宫中掖庭,还学孙皓,要求将王公贵族、侯爵高官的女儿全部登记在册,只有司马炎不要的才可以出嫁,一如孙皓般荒唐。且开始不理朝政,整日嬉戏后宫美女之中,成为司马炎历史上的一大污点。

也许因为其后宫美女多,司马炎一生育有成年封王的儿子18个,可能另外还有8个早夭的,女儿13个。虽然比不上孙皓,但也是子嗣众多了。但司马炎虽然有这么多儿子,却传位给了据说有点痴呆的司马衷。这也是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之一,如果是一个贤能聪慧的君主,有可能避免这一场灭顶之灾,不至于让中国再次分裂也说不定。这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大形势下的必然。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1、实行户调制,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和经济发展。户调制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男女都可以领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包括平民、官员都有明确的规定。按理想的状态是,当大家都领到了规定数量的土地,那么政府就可以指定的一定税收比例,按田地数量进行征收。这算是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财税和土地改革制度。这也是在当时世家大族不断积聚人口和土地的大背景下实行的一项政策,如果不实行分地政策,只会让世家大族不断膨胀,控制地方,威胁中央。在当时人口只有几千万的情况下,这项政策也没有完全实行下去,因为世家大族发对,他们不愿意交出人口和土地。

从这项政策也可以看出,如果改革成功,就不会有后世的门阀制度,形成后来所谓豪族和关陇军事集团等影响历史的大家族和制度。也说明了司马炎当时虽然雄才大略,但是还是没有能力和政治基础去对付这些地方大家族的反对势力,只能通过怀柔、安慰、封赏等方式收买人心。因为他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更是依靠这些势力篡位成功的,没办法自己挖自己的根基,也只能说社会发展还没到那个水平。

2、修改法律,实行宽松的法律制度,重新修订颁布了《泰始律》,也称《晋律》。有人说这部法律是历史上推行第一部儒家法典,算是为儒家理论补上了最缺的一环。不用老被人说是内法外儒,这么高大上的儒家还要借法家的思想和法律实行统治。

其实这部分法律唯一的特点就是比较宽容和简洁,它是在曹魏和东汉的法律基础上删减而来的。除了大幅删减内容外,还删减了“枭、斩、族诛、从坐”等酷刑”,对女姓的刑罚也大为减轻。而且内容大为精简,东汉的《汉律》已经发展到六七十万字的内容了,而《晋律》颁布是才两万七千多字。刑罚减轻是好事,但字数减少就未必是好事。

但从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部法律的颁布,不但能放松对民间的管制,而且在地方控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反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否则,过于繁复的内容根本就是平民们的最大障碍,看都看不懂,只能随那些世家大族的知识分子随意解释了。

3、改革人才提拔制度失败,后世所称的门阀制度正式形成定型。从汉朝开始,人才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为主。也就是要求官员向朝廷考察和举荐人才。这种制度在今天的人看来,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简直太明显了。那绝对是贪污腐败、学术败坏、利益输送、官商勾结的最佳途径。其实类似这种的制度,却在西方一直都发挥的挺好的,一直到现代社会,西方也没有彻底的改变这种提拔人才的制度。无论是政府聘用人才、学校招聘教授、公司招聘人才,都有很明显的察举制的影子。

但在中国,两千年前都已经显得非常落后、不合时宜了。就连几十年前曹丕制定推行的九品中正制,都已经开始腐朽,无法使用。按当时有识官员的说法是:现在的中正考察制度,不看真材实料,而是看属于那个党派;不看考察标准,而看察举人的个人喜好;不堪才能,而是看起家族大小,大家族则评为上品,小家族则评为下品,寒门根本没有机会;导致所有推荐的人才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的人,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浪费了大量的人才。这样的说法,现在看来也是很准确的评价吧。可见社会是发展了,但人性和社会问题却没怎么发展。

4、宽厚待人,特别是对曹刘吴三家投降分子和后人,以及各大家族和他们自己的家族子弟,更是宽厚到没边。刘禅和孙皓这些末帝的待遇就不用说了,基本是历史上的最好待遇,包括他们的后代,司马炎都给他们封侯。死后还用皇帝的待遇厚葬,家人子女都有保障。那些投降的将军、大臣也是同样待遇丰厚,不比在原来的国家差。

同时他还在东吴边境或双方对峙的地方,也无处不在的显示他的宽仁,用于收买人心。司马炎要求边境的官兵要对东吴的官员像自己人一样,因为东吴比较穷,经常没有军饷,所以晋军经常送酒送肉,投降的欢迎,要走的欢送。晋国境内的政策也比东吴好,税负低、官员清廉得多,所以很多人都向往晋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动作,才会在后来征服东吴时,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一战而下。这就是真正的民心所向,所以有时候并不要求你做的多好,只要比对手好一点,就能赢得全部。

对历史的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