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品读:张灵甫“孤军冒进”之说,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误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不论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常人的一般认知中,甚至在一些官方的战史和出版物中,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整编74师全军覆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张灵甫孤军冒进。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一,74师与左右两翼间隔仅几公里,进攻体系保持得比较一致完整,并未显出孤军冒进的作战态势。

蒋介石对誉为“国军模范”的整编74师厚爱有加。这次重点进攻山东,对整编74师的作战部署位置可谓是煞费苦心。74师左翼有第5军和整编11师、65师、25师,右翼则有第7军和整编48师、83师。整编74师是整个作战部署的中路先锋。特别是左右两翼相邻的25师和83师,可以说互相拱卫着74师,距离不过几公里,与74师可保持着较好的一体联动。

无论从大范围的一线进攻体系看,还是从74师与25师、83师小范围进攻体系看,至少在当时的作战部署配置上看,我们很难得出张灵甫孤军冒进的的结论。特别是74师与左右两翼的25师和83师,在战役发起前“间隔仅4至6公里”,“炮火不用延伸即能覆盖相互支援”。这种作战态势,74师怎么说也算不上是“孤军”。

由于74师是中路的先锋,在配置上当然会略显前沿一些,稍形前出一些。但依然谈不上“冒进”。5月11日,“整编74师曾进至佛山、马山、大箭一线,两侧的整编25师、83师也进占到旧寨、野猪旺等地”。但是,“夜间都生怕被袭,又均向后退缩”。这样一来,74师不但没有“冒进”,还向后“缩了缩”。

展开全文

其二,当时敌人“向我发动全线进攻”,74师是听令与其他部队统一行动,孤军冒进之说似乎也不成立。

从我方看,5月11日,74师向我第9纵队进攻。这一行动引起粟裕高度重视。——究竟是局部行动?还是新的全线进攻?粟裕要求加紧搜集情报证实。最后判断出,这是敌“向我发动全线进攻”,具体情况是:

“以整编第74师为中心,第25师、第83师分别为其左右翼。又以第65师保障第25师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翼侧,限于12日(后又改为14日)攻占坦埠(华野指挥部所在地——作者注)”

从敌方看,5月13日,汤恩伯的“元酉电还命令74师等各部队加紧攻击”,蒋介石更是在当日22时电示:“速即攻略沂水”。

无论从我方还是敌方看,都不难推断,敌终于按捺不住,决定“向我发动全线进攻”,并以74师为中心,采取中央突破战法,目标直指我华野指挥部驻地坦埠。

74师的这次行动,显然不是自己贸然采取的行动,而是完全按照国民党军统一部署,听令而动,与其他部队一道向我坦埠实施进攻。基于此,在这种统一命令下的作战行动,74师孤军冒进之说似乎也不成立。

其三,74师曾与我多次交手,并未讨得便宜且战损较大,孤军冒进之说似也不合乎张灵甫当时的心理。

解放战争爆发8个月以来,张灵甫和他的74师作为反共的急先锋,与我多次交手。虽在淮阴和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使我吃了不少亏,但74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两淮保卫战:74师“死伤惨重,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双方鏖战14天,张灵甫最终败走。此战我“歼敌9000余人,其中74师6000余人”。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74师虽攻占了涟水城,但“付出了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

之后,我军相继取得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大胜。这一系列大胜,对于张灵甫这个一线指挥官来说触动很大。他在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后,发电给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不无哀叹地说:“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莱芜战役后,张灵甫正式向上级“提出休整”,并明确表示说“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

总的看,经过与我军8个月的交手,张灵甫并未讨得多少便宜,反而战损很大。特别是透过他的一些言语,他对“与我军作战明显有些悲观和避战的心理”。因此,说他此时孤军冒进,似乎从心理和逻辑上也很难说得过去。

其四,战役指挥者粟裕认为,战机是我军能动创造捕捉出来的,他断然否定74师孤军冒进之说。

经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国民党军对粟裕的用兵之法深为忌惮。蒋介石甚至说:“现在关内的共军约可分为五部”,此五部中“以陈毅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当然,他不知道陈毅部实际上是“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敌多次惨败吃亏后,开始格外小心谨慎,甚至“成群结队,抱团取暖”,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歼灭。面对这种情况,我歼敌战机愈发难寻。

孟良崮战役全景呈现

为打破这一僵局,能动创造战机,粟裕从4月初到5月初即开始了一系列动作:“我军放弃出击郯城、马头、新安镇;放弃打击进犯临蒙公路之敌;撤了对进占新泰之敌的包围;回师鲁中”。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敌人,而且大大迷惑了敌人,“促成了敌人的错误判断”。果然,蒋介石及其参谋长陈诚“误认为我军攻势疲惫,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莒县之线退却”。战机就这样终于被能动创造出来了。

粟裕后来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深刻地总结说:“战机不是自然地出现的,而是通过我军的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

粟裕是孟良崮战役我军的“执行导演”,从筹划到部署再到战场指挥没有谁比他更清楚。无疑,关于张灵甫是否孤军冒进问题,粟裕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观点也应该是具最权威性的,最具说服力的。

帅克以为,

粟裕的观点,完全可以作为张灵甫孤军冒进之说不成立的定论。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