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之地的香港,日本为什么坚持要攻占?弹丸之地的北汉,在后周和北宋的眼皮底下存活了20多年吗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弹丸之地的香港,日本为什么坚持要攻占

兔哥哨位谈谈个人看法:二战时期日本占领香港有一个战略价值的需要,同时,日本和纳粹德国、意大利属于轴心国,当时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德英已经宣战,日本自然和英国成为了敌对关系,占领香港有了口舌。还有,占领香港是日本南进战略的一部分,香港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拥有良好的港口设施,方便日军把香港做为一南进战略的一个支撑点。当然,既然日本与英国成为了敌人,日本不可能给英国留下一个据点了,占领香港也就是一个必须的手段。

二战前以及二战开始后的1941年之前,日本的石油等战略物资一直由美国提供,日本如果进行北进政策,也许美国不会中止对日石油贸易。问题是日本在诺门坎试了试,结果死的很惨,想去苏联抢石油是不可能了,于是就采取南进政策,去当时的美欧殖民地去抢石油和战略物资,这就触犯了美国的红线。于是19419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而日本进攻香港的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早晨,和美国对日宣战是同一天,这一天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日子,由此来看,日本进攻香港是有计划和目的的,代表日本和英国彻底翻脸。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本开始进攻香港,日本同样是采用了它们惯用的偷袭战术,突然性的打击,出动飞机、海军舰船、炮兵掩护日本军队进攻香港。日本飞机首先对停放在香港启德机场和停泊在香港海面的英军舰船进行打击,英国在香港本身空军力量薄弱,只有5架飞机,基本都是被炸毁在地面。当时,英国把精力都放在了欧洲战场上,根本就没有精力顾及香港,英国驻守香港的瓦利斯准将指挥的大陆旅也缺乏警惕性,疏于防范,日军很快就占领了九龙要塞,英军被迫转守香港岛。期间,日军要求英军投降,被英军拒绝,日军就开始全面进攻,连续数日进行炮击,英军损失惨重,英军西部旅旅长罗松准将战死。最后英国被军队被日军分割包围,日军于24日再次要求英军投降,再次被英军拒绝,日军逐对英军阵地狂轰滥炸,英军突围不成,最后英国只能是于25日举手投降,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仪式。香港保卫战仅持续了十八天,英军就被日军彻底打败了,港督被扣押,日军占领香港。

日本进攻香港,除了南进战略需要,也是为了争夺英国的殖民地,同时获得这里的资源,香港虽然地方不大,但那时却是一个富饶之地,各方商人云集,海运业发达,对于日本极具战略价值。进攻香港之日也是美国对日宣战之日,日本是铁了心的和美欧抢夺殖民地了。日本二战时期采取以战养战的战略,走一路抢一路,占领香港后也是如此,大肆掠夺。日本占领香港还对中国的抗战造成不利影响,香港沦陷时所有出海口都中断了,外援物资进不来,这也是日军所考虑的。总之,香港对于二战时期的日军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战略重地,所以,它势在必得。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弹丸之地的北汉,在后周和北宋的眼皮底下存活了20多年吗为什么

我以为原因大致有三个:

1.北汉王朝本身占有当时比较强的地利、人和,自晚唐五代以来,河东地区、尤其是北汉的首都晋阳一带,民风剽悍、尚武,多出悍将、劲卒,以此成军的部队,往往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而晋阳城地势险要,城墙高厚,晚唐朱全忠大军两次围攻晋阳,都无法攻陷,最终兵变溃围;自五代以来,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等枭雄,都是从割据晋阳,而拥有天下的,故而当时有晋阳多王气的说法。

2.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后周郭威是兵变篡位而取代后汉王朝的,作为后汉皇室嫡系一脉的北汉刘氏政权,得到了忠于后汉的人士们的支持,在法统、舆论上占有优势。

3.复杂的政权之间的关系,给了北汉政权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机会。北汉立国之初,后周王朝忙于镇压各地对其的反叛,无暇对立足未稳的北汉政权进行打击,反倒是北汉得以趁机发兵南下,可惜在高平会战中被击溃,方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后周虽然取胜,但仍把征伐的重点,放在对大敌——南唐上面,对北汉只是以警戒为主,等到柴荣最终决定攻灭它的时候,自己却已寿不假年。。。。到了北宋初期,也只是等到覆灭南唐、后蜀、闽国等南方割据势力后,方才准备图谋北汉,但却因辽国对北汉的支持,终宋太祖一生都未敢大举出兵征伐。直到宋太宗时期,北宋王朝经过充分准备后,方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困晋阳,进而打败来援的辽军后,方迫使北汉君臣投降,心有余悸的宋太宗,为泄掉晋阳的“王气”,竟丧心病狂地下令将晋阳全城拆毁。

二战中,第一个正式向我国宣战的是哪个国家

整个二战的战争史,是印在中华民族骨子里永远的痛。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荼毒,付出了千千万万祖辈的性命。
可以说,没有中国在东方战场的牵制,反法西斯战争还不知会何时结束。

日本没有对中国宣战!

而有意思的是,日本从1931年出兵中国东北,占领了东三省。国民政府没有对日宣战,日本也没有单方面的对中宣战。

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日双方也没有彻底撕破脸面。打归打,但双方都未对对方彻底撕破面,总有一种今日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错觉。

中日双方之所以没有互相宣战,从中国方面来说,在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召开紧急国防部会议。商讨对日关系的抉择,但在何应钦的带头下,中国宣布不对日宣战。为何?

首先,如果宣战,双方会彻底撕破脸皮,将来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国民政府当时还是希望“攘夷必先安内”能够顺利进行,不希望在多条战线上使自己腹背受敌。
其次,由于当时中国物资武器严重匮乏,必须依靠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断输送。如果宣战,日本就有理由宣布中国为交战国,堂而皇之的阻挠欧美向中国提供帮助。

而从日本方面,日本之所以不宣战,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他们侵占中国领土,采取的是分割策略,最大可能的掠夺中国的物资和国土。扶持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不承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与前两个缔造外交关系,扶持他们成为傀儡政权,首先能对自己占领的中国领土进行有效治理,最大可能性的降低中国人民的反抗。

其次,如果贸然宣战,不但得不到比现在更好的优势,反而使欧美国家一起抵制自己。日本在二战中,完全就是想做一个“闷声发大财”的主,以此达到所为的“大东亚共荣”。

谁第一个对中国宣战?圣马力诺

而真正意义上对中国宣战的,其实是一个“跳梁小丑”,估计好多人都没听过,他就是圣马力诺。

估计当蒋介石听到圣马力诺对自己宣战的时候,估计嘴都气歪了吧。隔着千重万水,没打过你,没骂过你,这个锅也能从天而降。

圣马力诺在意大利东部,是一个国中国,中世纪被罗马教廷承认后,就一直镶嵌在意大利境内。

本来圣马力诺是一个完全的中立国。因为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在二战那个大国博弈的时代,他压根就没有发言权。

可在二战末期,英国和意大利在意大利本土打了一仗,可能无辜中伤了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别看国家小,但脾气却很暴躁,认为战火不该无辜降临到自己这个中立国的身上。于是公然对德意日,包括英国法国,甚至无辜的中国宣战。

不过胳膊永远拗不过大腿,蚍蜉岂能撼树?后来英德在圣马力诺打了一仗。还好是后来的同盟国取得了胜利,要不然圣马力诺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圣马力诺是对中国第一个宣战的,但也不过是二战当中的的一个小插曲,对中国来说也就是一笑而过。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个从未对我们宣战就公然侵略我们的国家——日本,甚至至今都还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

即使现在我们国力强盛了,这个危险的敌人我们仍然要倍加小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绝不能使二战的悲剧再次上演,就是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的方向。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