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小小铃铛的背后,还藏着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近日,

8个项目被列为

第四批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涉及

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

三个类别。

今天就一起来和静宝看看

铃铛文化

铃铛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

展开全文

《诗经·周颂》中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一说,体现军旅之气势;每遇大祭祀,即“鸣铃以应鸡人”。

铃铛

用于舞台就是乐器,

用于战场就是集结号,

用于劳动就是打卡器,

用于街巷就是预警。

近现代,

铃铛因其和谐的音色

被认为是吉祥物件。

农历新年撞钟,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心。

新生儿收到长辈们赠送的铸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铃铛挂在脖子上,或者木鱼形的金银铃铛套在手腕上,寓意吉祥如意、添福增寿。

在室内门廊悬挂风铃,用风吹铃铛的“好韵”,招来生活的“好运”……

此外,

铃声在学生上课、乘坐地铁、

音乐会等多种生活场景中

被广泛运用。

叶坚华

是铃铛文化的传承人,

从事铃铛文化的传承工作

已近三十年,

研究古今中外各式铃铛4200余个,

获铃铛收藏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记录,

由其编著的《美姿雅韵赏铃铛》

也是国内首部系统性

研究铃铛文化的著作。

从铃铛文化的研究者

到铃铛文化的传承人,

他举办了多场铃铛公益性讲座

和铃铛文化展。

在他看来,

小小的铃铛,

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

传承发展铃铛文化,

也是向世人宣示

中国对铃铛的文化主权。

来源:上海静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