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排队长(中国历届女排教练及队长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中国历届女排教练及队长

一、中国历届女排教练:

1、侯维义,1956年。

2、钱家祥,1957年。

3、何炳堃,1957年。

4、侯维义,1959年-1962年。

5、阙永伍,1963年-1964年。

6、何炳堃,1965年。

7、马占元,1966年。

8、王素云,1972年。

9、李宗镛,1972年-1974年。

10、徐杰,1972年。

11、韩云波,1975年。

12、袁伟民,1976年-1984年。

13、邓若曾,1984.12-1985.12。

14、张蓉芳,1986年。

15、李耀先,1987年-1988年。

16、胡进,1989年-1992年。

17、栗晓峰,1993年-1994年。

18、郎平,1995年-1999年3月。

19、胡进,1999年-2000年。

20、陈忠和,2001年-2008年。

21、蔡斌,2009年。

22、王宝泉,2010年3月-9月。

23、俞觉敏,2010年9月15日-2012年9月。

24、郎平,2013年4月至今。

二、中国历届女排队长:

第1任队长曹慧英(副攻),1976年。

第2任孙晋芳(二传),1977年至1982年。

第3任张蓉芳(主攻),1983年至1984年。

第4任郎平(主攻),1985年。

第5任杨锡兰(二传),1986年至1988年。

第6任苏慧娟(二传),1989年至1990年。

第7任许新(主攻),1991年。

第8任李国君(主攻),1992年。

第9任赖亚文(副攻),1993年至1998年。

第10任孙玥(主攻),1999年至2000年。

第11任吴咏梅(副攻),2001年。

第12任冯坤(二传),2001年至2008年。

第13任周苏红(接应),2007年。

第14任魏秋月(二传),2009年至2012年。

第15任惠若琪(主攻),2013年-2016年。

第16任曾春蕾(接应),2015年女排世界杯代替惠若琪。

第17任朱婷(主攻),2017年至今。

周鹿敏,是隐藏在前女排“五连冠”成员中的大神吗

在周鹿敏的问题上,我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懂排球。有人说周鹿敏是1981年“躺冠”,这固然是因为她在那届比赛中没有上场,但这并不能证明周的水平差。其实看过她比赛的人,尤其是看过她在上海队比赛的人,都知道她的实力,那可以用“威风八面”来形容,远不是后来的诸韵颖可比。我之所以说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优质 体育 作者”)根本不懂排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二传手有两种,以这两种之间的本质区别。一种是打五一配备的,即二传手专职传球,基本不参与进攻,只是通过拦网和偶尔打二次球得分,这是目前世界排坛的主流。另一种是打四二配备的,二传手转到前排时经常当接应使,自己也重扣,同理,另一个“接应二传”也是如此,这就是“接应二传”这一称呼的来历。四二配备的好处是总能保持前排三点攻,缺点是由于传球的质量不如五一配备,所以更依赖攻手的硬实力。世界排坛的劲旅当中,只有古巴队一直在坚持使用四二配备,这也是根据人家的攻手实力超强这一现实而采用的策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排坛还不是五一配备的一统天下,四二配备仍有一定的地位。1981年那支中国女排,实际上是既能打五一配备,也能打四二配备的。袁伟民指导可以根据对手的不同和场上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战术,多出来好几种选项。当时队中的周鹿敏和张洁云(男排明星汪嘉伟的前女友)都是这种既能当二传也能打接应的选手。张洁云因为相对侧重“接应”,加上主力接应陈招娣的伤病比较严重,而获得过几次上场机会,但周鹿敏则因为全队始终没有使用四二配备打法而未获上场机会。一年之后打世锦赛,袁伟民手里又有了两张新星好牌,一个是极有灵气的二传手杨锡兰,另一个就是攻击能力超强的接应郑美珠。郑的身材不高但臂展超长,弹跳也好,174厘米的她扣球高度竟与当时队内第一高度郎平相等(袁伟民曾经说郑美珠是他所带过的队员当中身体条件最好的一个)。杨、郑两人的崛起,促使中国女排彻底放弃了四二配备的打法,专打五一配备,于是周鹿敏和张洁云这两位“二传+接应”模式的老将,从此便淡出了排坛。这便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呵呵。

大运会后那届女排集训队来南京集训过,拜我当年在南外的老师(不久前刚刚病逝的排球裁判陶代勇先生)给的方便当时还上小学的我们曾有探班机会,可惜那时候不讲究什么追星。

那时候排球还是老规则,五局三胜15分交换发球权,时间经常打很长但对抗强度不大(因为丢了发球权不会直接丢分),主二传大概率打满全场,替补二传基本上就是个类似足球替补门将的备份,打完一整个赛会制,替补二传一分钟没上都不是没可能。

比中国女排第一次世界杯夺冠——第三届世界杯仅晚几天开幕的男排第四届世界杯上,中国队带了三位二传,即上海的沈富麟,四川的胡进和江苏的邸安和,这三位打球时间都很长,而且当时公认水平、经验差距不大(沈灵气更好一些),邸安和是我们江苏队的,常年看他的球,心中有数,比沈略差而已,但那届在沈有几场明显发挥起伏(但最后还是拿了当届最佳二传)的情况下,胡只上了几分钟,邸一秒钟上场机会都没有,没办法,在旧赛制下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偶尔失误并不直接导致丢分,与其冒换二传的风险,不如让主力二传磨几个发球权适应适应。

比较而言消耗更小的女排,主二传就更不怎么换,中国女排前面的五连冠,替补二传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比如长期给杨锡兰当替补二传的苏慧娟,很多人估计都忘了吧?因为几乎就没上过场,而周鹿敏在第三届世界杯上同样没上过一分钟,是当时全队12人中唯一始终未曾上场的(另外几个上场较少的,江苏队的老队长张洁云,运动生命非常长久的四川队朱玲,以及因为打法牺牲的杨希),作为当时上海队的队长,至少我看到的实力,她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在上海打的五届全运会,她是主场队长,也没打出多少了不起的球来,考虑到那届孙晋芳的实力和状态,她想上场实在太难,大神云云,就算了吧。

就我的记忆,周在赛前甚至连替补二传都不是第一人选,当时公认仅次于孙晋芳的国内主二传,是浙江队的朱晓茹,我看训练时一直是她,且袁伟民的传记中也谈过重点练她,那届没带,据说一个是朱相对年轻(是晚孙一辈的球员,周鹿敏和孙是同一代人),二是因为她和孙都是左撇子,队上怕两个二传都是左撇子不保险,世界杯后就又用朱替换了周。至于为什么后来朱还是没打出,替补乃至下一代主二传,被更年轻一辈的杨锡兰顶替(当时圈内行家大多认为杨锡兰灵气不如朱,但基本功扎实,更能吃苦),说法就多了,我不太有把握。
周鹿敏是优秀二传,当时上海队的主力,但离“大神”差得太远,那届中国队乃至整个女排世界杯,二传“大神”就只有一个孙晋芳,没有之一,当时还一堆打四二的队呢。
原本作为孙晋芳接班人培养的是朱晓茹(不知为啥当时写成朱小茹,我那时收集过她本人签名,是朱晓茹,现在也都改正过来了),但因为战术安排首冠就没让去日本而是带上了后来一场没上的周鹿敏,赛后朱就回到国家队而周退出,后来的事就说不清了,总之朱五届全运会后年纪轻轻嫁人,然后双双移居了日本。
朱晓茹的儿子李博生在日本,因此是日本籍,据说加入了日本男排,排球改规则后我看得少了,不知是哪个级别的“日本男排”。
就我耳闻目睹,周是个优秀的二传,但没优秀到足以替代当时如日中天的孙晋芳,在队内就是个孙万一出问题的备胎,连一秒钟上场时间都没捞到,主要是因为位置太特殊,孙太稳定,和当时7场单循环的赛制太紧张所致。那届女排人才济济,“大神”还是有几个的,比如当时腿上打钢钉,已经27岁“高龄”(那个年代的标准)的曹慧英(当时她的位置主力是陈招娣,曹被认为已经不行),和上场不多、但一上去就能拦死几个的朱玲,周没上一分钟场谈何大神——何况在五届全运会她代表上海队场场打满,她也就那么回事。

在2019年结束的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夺得冠军,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今的中国女排,训练有素、发挥稳定,是中国 体育 界的一颗金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