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和封常清作为大唐双壁,两人为何会被冤杀?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高仙芝和封常清作为大唐双壁,两人为何会被冤杀

高仙芝和封常清大唐两位忠勇之将虽忠心耿耿又屡立功勋却还是得罪奸宦边令诚被其进谗诬告作战不力有通敌之嫌、抗旨不遵犯欺君大罪,而被年迈昏聩的玄宗下旨斩首军中,两位忠心耿耿的大唐名将就此含恨被杀,两位悲惨的名将虽死不朽、忠勇长存。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世界各地移居大唐的人员非常多,很多人为大唐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句丽人。高仙芝是唐玄宗一朝著名的战将,为大唐西北边境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也因个人贪念,给大唐在西北留下不稳定因素。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得罪监军边令诚,高仙芝与封常清被唐玄宗冤杀。

山地战之王

中国古代战争,大多发生在平原,山地丛林战争极少。高仙芝是个例外,他与吐蕃、小勃律、竭师、石国、突施、大食的战争,发生在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地区,那里是几大山脉交汇地带,海拔高,山势险峻,且气候严寒,连行军都是件很困难的事。

高仙芝却总能出其不意地长途奔袭,经常几万大军翻山越岭,几天行军千里,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打得敌方措手不及。

高仙芝能精确计算设定精巧的行军路线,使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奔袭变成现实,他还有高超的动员技巧,帮助士兵克服心理恐惧。同时他也不缺乏将军们特有的令行禁止,杀伐果决。

就这样,高仙芝的部队,像一头穿梭于冰山雪域的雪豹,总能在猎物们出其不意的时候,给对方致命一击。

打败吐蕃,平定小勃律后,整个西北震惊,史书记载,七十二国竞相归顺!

贪财引发诸国不满

在帕米尔高原英名远播的高仙芝,同时也是个贪婪之辈,他相中了富饶的中亚石国。石国其实是一头温顺的绵羊,对大唐一直恭顺有加,朝贡不断。但高仙芝为了实现个人掠夺的愿望,向唐玄宗诬告石国“无藩臣礼”,并出兵征讨石国。

石国本就不是对手,见到唐军,立马求和。高仙芝诓骗对方,同意约和,就在对方毫无防备之时,他突然抓捕了石国国王,并纵兵大肆杀戮和劫略。劫略完石国,顺北把突骑师国也一并打扫了一遍,然后满载从两国搜刮的财宝回国。

高仙芝的行为,引发了西域各国的不满。这些国家本来是迫于兵威降服于大唐,实际并不甘心,于是他们勾连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准备引狼入室,图谋安西四镇。

高仙芝见此情景,觉得大事不妙,一旦战火烧到安西,他罪责难逃。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率军四万,抢先突入大食境内七百里。

这一次,他的奔袭功败垂成,他的手下葛逻禄部集体反叛了!葛逻禄部与大食前后夹击,高仙芝大败,侥幸逃生,几万人马仅剩千余人逃回。

这一战,高仙芝毁了一世英名,还丢了安西节度使之职。

冤死潼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一片慌乱,唐玄宗决定起复高仙芝,他认命高仙芝为副元帅,率五万兵马出潼关,镇守陕郡。

同在陕郡的还有他的老部下封常清,封常清领着一帮新募的乌合之众,很快被叛军打得稀里哗啦。封常清对高仙芝说: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以我们的兵力想守住陕郡很难,极有可能丢了陕郡还折了兵,那样的话,潼关就危险了,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就完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陕郡,咱们兵合一处,退守潼关,以潼关之险,守住京城最后一道防线!

高仙芝觉得有道理,于是两人散尽太原的资产,撤兵潼关。

按理来说,这个战略抉择没毛病,战争不能考虑一城一地的得失。但这件事他俩没请示,也来不及请示,就自作主张了。这下被人抓住了把柄——边令诚!

边令诚长期在高仙芝军中做监军,大概觉得自己才能不比高仙芝低,经常提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被高仙芝不当回事。一来二去,边令诚觉得高仙芝不尊重他,结下仇了!

于是,这个阉宦给唐玄宗发了个小报告,告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失地,贪污军饷。唐玄宗也不调查,直接批示“处死”!面对刀斧手,高仙芝被悲愤,《旧唐书》记载:

仙芝又顾麾下曰:“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军中咸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视常清尸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为节度,今与公同死,岂命欤!”遂就死。

就这样,一代名将高仙芝,没有死在对安禄山的战场,却被唐玄宗冤杀!

高仙芝的冤死,也拉来了唐玄宗的陌路,不久潼关失守,长安丢失,唐玄宗被迫开始他的“西游路”,盛唐也一去不复!

同样是长期征战的大将,为什么玄宗一纸诏书就能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安禄山却那么难以平定

发生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以老眼昏花,不辩真伪,在杨国忠鼓惑下,对住手洛阳的大将封常青予以处罚斩杀,确为不恭。安禄山以步骑兵十七八万突然反水做乱,作为封疆大史大将军的封常青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盔懈甲,足见忘战必危的惨重代价。其后有杀了安西节度使,鲜族大将高仙芝,更是不可理喻,昏天暗地。封茅青,高仙芝乃大唐王朝的中流砥柱,武艺高强,文韬武略,不能以一城地之失而诛杀大将,形同于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安史之乱中在叛军突袭下,大多数州县道府皆以投降自保,唯有颜真卿带领本府军民大义凛然的奋力拼搏,唐玄宗自己昏庸无道,吃喝玩乐,不思进取,腐败无能,拿边关大将开刀,乃亡国自毁的形为,自做自受,想当初张九龄大人力谏斩杀安禄山,确被玄宗仁慈释放,不足十年之功一个胡儿异族,成为独领三镇节度使的边关大帅,早以违背了祖上的制度法理,时也命亦。

唐朝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大小勃律国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其时,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公元747年3月,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次出征的队伍里有封常清,他是高仙芝的部将,也是高仙芝的“战友”。

高仙芝的部队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至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他们经过东帕米尔及海拔7564米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到达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接着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继续前行,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

这一阶段的进程,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最终,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全胜,不但扫平了小勃律国,而且是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