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读后感(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74条回答。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当然是有原因的。

读书人在古代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步,就是要考取秀才。

秀才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你只有成为本科生才有资格继续往上考。

至于秀才本身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虽然有比如见官不跪、家里免徭役、免除部分赋税等特权,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你家境不好,秀才仍然很穷,因为秀才距离当官还有十万八千里。

秀才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教书,以此为生。

基本上只要考中秀才,就不愁没有学生,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古代私塾学费不高,只能糊口罢了。

即便如此,考秀才的难度也是极大的。

且不谈考试的难度,全国每年秀才录取率不足2.5%。

也就是说,100个人去考,只有2个人考上。这种录取率比今天考名牌大学要低的多了。

不过,考秀才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一直考。比如范进,从18岁考到54岁,前后考了36次,直到考上为止。

古人经过计算,如果你一直参加科举考试,靠一辈子,录取率大概是10%。

所以,这个录取率还是凑合的。

不过普通读书人,考到30岁如果还没有中秀才,一般就不会考了。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的。

比如洪秀全考到25岁还没有中秀才,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

秀才难度已经很高,举人就更不低。

满清200多年时间,一共只有15万被录取的举人,平均每年600多个。

要知道,这600多个是全国,如果分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30个。

分配到每个县市,只有1个甚至还不到1个。

这是什么概念?

绝对比今天考博士难100倍,今天中国每年有5到6万博士毕业。

举人的地位完全不同,主要在这几个。

第一,举人享有很多特权,比如田赋的完全减免。

很多人会将田地假装卖给举人,举人以此不用交税,每年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丰衣足食。

第二,举人已经可以做官。

举人只要愿意,可以在本县从事县丞或者主薄之类的副县级工作。

虽然级别不高,但都是肥差,捞钱容易,也有实权,在本县是属于一流人物了。

第三,举人距离做大官一步之遥。

举人是有资格考进士的。虽然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但也算不错了。

一旦考取进士,就很有可能成为高级官员。

古往今来无数一品大员,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范进一旦中举,立即有周乡绅一伙来拍马屁,给钱给物。连本县的汤知县,也必须摆宴席招待。

说来说去,范进中举等于今天的本市高考状元,加上公务员考试状元,还可以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副局长职务。

范进中举后暴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特感觉

感谢邀请。

《范进中举》是课本中的一篇,摘于《儒林外史》,通篇充满了作者对科举的深恶痛绝和讽刺,但是通篇又都没有一句直接的嘲讽,都是通过人物、环境、细节的刻画完成了作者内心的表达,吴敬梓令人敬佩,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作家。

醉心功名不顾家庭的男人

范进是一个酸腐的书生,大半辈子奉献给了科举,他每天除了读书,还要忍受老丈人胡屠户对他的百般咒骂,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胡屠户,一个几十年就知道读书,不能为家出力的女婿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虽然粗鄙,却更接近生活。而范进一门心思的科举梦,让他的人生都迷失在科举里,无数次的失败换不来他的清醒,这叫执着,也叫固执。

多年的穷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范进的日常生活也是煎熬,但是他不忘记那所谓的“梦想”,这里的他是没有责任心的,没有男人对家的担当。

成为秀才走上科举之路

范进遇到了他的恩师周学道,被周取了第一名秀才,正式开启了范进的科举之路,范进非常感激,直送了三十里才折返,回到家中迎来的依旧是岳父胡屠户的不满,毕竟一个穷秀才和之前也没什么改变。胡屠户语气生硬的教训,范进都应了下来,“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由此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痴迷科举,为此忍受人生百态,忍受岳父的百般苛责。他不觉得他没有责任心,也不觉得他该为家里承担什么,他觉得这是老天对他的锤炼,是他科举路上的风雨。

梦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科考是需要钱的,囊中羞涩的范进要去参加乡试,他需要钱,于是为了科举他再一次放下了尊严,硬着头皮去求他的岳父胡屠户,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撒抛尿自己照照”“趁早收了这个心”等等。范进辞了老丈人,和同案借了盘缠,去参加乡试,回来的时候,家中已经三天没东西吃了,老母饿的眼睛都看不到东西了。范进虽然可怜,但是却有可恨之处,痴迷科举,却忘了孝道。

意外中举后的疯癫

范进为了解决家中口粮问题,抱着家中可以下蛋的母鸡去街上卖,“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短短几句,作者就把范进落魄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落败有自卑的状态,这一切都是科举梦给他带来的恶果,即使要被饿死,他仍深陷其中。当范进被邻居赶来通知他中举的时候,他还不信,他不信这心心念念的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一定是邻居在以此拿他取乐。直到他回到家中,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才相信,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六个字汇聚了他多年的压抑与此刻的喜悦,强大的情绪对冲让他一下子疯了。后来被他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搧醒,才结束了丑态。

举人可不是秀才,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中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范进这位破落穷秀才发达了,从此平步青云,再没人敢啐他一脸,岳父也不行。

平步青云导致的转变

几十年的愿望一朝实现,我想范进之后如何行事他已经在心中演练了无数次了吧,他得偿所愿,“洗了脸”,平时给他白眼的邻居此刻都可爱了起来,他们谄媚的样子范进很受用。这么多年他最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他也不不害怕了,还改了称呼,不叫岳父了,改叫老爹,当然了,胡屠户对此也是没有意见的。

田产、金钱、奴仆,应有尽有,一个几十年醉心功名的腐儒一朝登天,这种内心的宣泄和人生的得意,让他一下子疯了过去,清醒之后,他的内心真心世界和品性表露无遗,那种内心的狂喜恐怕非常人可以领会!

范进中举体会到了什么

范进是当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的人物,家境也非常贫穷,一生不停的去应考,次次皆失败,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中举人对于范进来说是一辈子的追求,因为这次中举而精神失常,足以证明范进的学习心态极不高尚,不是为了增强知识去学习,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去学习。

当范进中举了,所有人对他是趋炎附势,从这事情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心态变化,人们对于成功人士的吹捧,对于贫穷没地位人的蔑视。

我个人认为大家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所有人。

《范进中举》范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吗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写的是范进的故事,这是一篇描写范进严重扭曲的人格的故事,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科举制度,是一把投向科举制度的匕首。

一、关于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科举的正式考试是:乡试、会试、殿试。范进是多年的童生,参加岁试,考中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后就是举人。举人实际上就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二、关于范进中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