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看明代元宵有哪些乐事?元宵节花灯都有哪些样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看明代元宵有哪些乐事

明代人过元宵节会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在一幅流传下来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宪宗时期的元宵节完全是昌平盛世的样子。元宵佳节,皇宫内要燃放爆竹烟花,点起万盏的灯火,各种喜庆的声乐不绝于耳,在宫中还会举行各种的文艺表演,像是表搬演杂剧,或者是表演杂技,而且,还会有一些货郎担担,也会有鳌山乐事。

宪宗元宵行乐图,完美呈现了当时宫内的喜庆氛围

这幅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是挺长的一个长卷,画家笔墨都非常的细腻,它的长是624厘米,宽是36.7厘米,整个来说是一幅巨幅的画卷,摊开要看很久的,这幅画,画的非常精良,对于人物的刻画和颜色都是非常生动的。很多人可能也不太明白,元宵节明朝皇宫中的鳌山乐事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明宪宗时期的元宵佳节,在南京盛世彩楼,明宪宗会派人挂很多个灯笼,还有乐师奏乐,当元宵佳节来临,朝内官员是可以放假十天的,很多臣民都可以在元宵节期间到午门门外去看鳌山灯三天,大有与民同乐的意思。

明朝的元宵节,宫内宫外都是一派祥和

元宵节,宫外的百姓也会弄一些灯品或者是烟花爆竹之类,宫里宫外都呈现出非常祥和喜庆的状态,因为元宵节是岁末,也是需要祈福的时候,所以在古人的印象中,元宵节就必须要弄的特别盛大,皇宫内外都是要灯火通明的,像是皇子和公主可以放烟花爆竹,为新年驱邪避灾。每个人在外出的时候都会提一盏华灯,增加皇家喜庆的气氛。曾经有人看过这幅图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之后,用海晏河清四个字来形容明宪宗时期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盛大。

其实元宵节到现在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代表了我们这一年已经完整的过完,即将迈入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征程,那么直到现在的元宵佳节,我们还是沿用古代的一些习俗,比如说,燃放烟花爆竹,去观赏冰灯冰雕,或者是吃元宵,这些都是为了新的一年祈福的美好行为。

元宵节花灯都有哪些样式

1、走马灯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

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2、兔子灯

兔子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传统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


3、关刀灯

关刀灯是按照传说中的关公生前使用青龙偃月刀而制作成的。它和扛灯、兔子灯一起出游,有保护平安的寓意。这里的游灯习俗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从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门村开始,先从出灯村游起,游遍四村。

花灯的由来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手抄报

在元宵节的时候,你也许会陪着家人一道,去公园里、庙会、古街等场所去观看各类花灯烟火。和我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元宵节花灯手抄报 ,欢迎借鉴!

元宵节花灯手抄报1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闹花灯的习俗,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若有闲暇,自己动手做花灯也是不错的主意。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但从共性方面概括起来,元宵节花灯制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材

(1)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或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以灯笼大小而定。

2、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编织完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

3、制作灯身

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很像古式的宫灯。如果不太擅长书画,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供参考。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4、制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内,只需要在灯笼里点一根普通蜡烛;如果想提着出去,最好用灯泡和电池做一个简单电路。也许看起来有一点点粗糙,但在元宵佳节里点上一盏自己的花灯,恩~别具风味!

5、裱糊

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纱布,即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后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6、晾干

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7、彩绘

(1)彩绘或剪贴: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或剪贴,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2)书写文字: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灯笼就大功告成。

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元宵节花灯手抄报2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当时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至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