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岁寒三友的意思(小古文18课岁寒三友的翻译儿侍父,立庭前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小古文18课岁寒三友的翻译儿侍父,立庭前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儿子侍奉着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还开着花,松树和竹子也很繁茂.儿子问:“霜降,下雪的时候,其他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为什么这三者独自繁茂呢?”父亲说:“他们的品性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树不一样.古人把他们称呼的岁寒三友人,即是松树,竹子和梅树.”

给孩子的小古文——岁寒三友

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岁寒三友,我这里正好也有一篇,可以参照着来看。

我们先来读一遍: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松、梅怒曰:“维空,空故能有。所谓此中空洞常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我们先来看前一段: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

我们已经学过了,因为松竹梅都能抵御严寒,所以被古人称作岁寒三友。古人是用拟人的方法,让三种植物做了好朋友。他们的本意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够不畏惧各种艰难和压力,就像松竹梅能够耐受寒冷一样,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原则,绝不屈从。用物来喻人,通过赞美物的品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古人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一篇小古文就是将植物完全拟人化,甚至让它们能够说话。这个故事就是植物之间的对话,我们来听听。

向,就是一向,一直以来的意思。松竹梅三个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先说了它们三个之间的关系,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在之前的菊花一篇,我们把它翻译成有的,或黄或白,就是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白色的。在这里指的是有的人(有的植物),它干什么了呀?

诬陷,也就是说坏话,冤枉别人。

于,这里就是对着。

曰就是说。曰是一个古文中的高频词,经常会出现,我们要记得它。

这里是说有人对松和梅说竹子的坏话。

此,就是指的竹子。

安能,意思是怎么能够。

与……友,就是和……做朋友。这个友字前面其实省略了一个为字,就是与君为友,和你们这样的君子做朋友。古文中这样的省略还很多,我们慢慢学习就习惯它的用法了。

这个人说竹子里面空空的,怎么能够和你们这样的君子做朋友呢?它这样说好像是对松和梅很尊重,其实是在挑拨离间。

松和梅听了之后很生气,他们说,就是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它才能有高尚的品质。我们看这里维……故……,就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竹的内心是空的,是虚心,所以它才能拥有你们都没有的高尚品质。是什么品质呢,这里它们引用了宋代苏轼的一句诗。

所谓,这两个字经常就是要引用别人的话。

这里是说我这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胸怀非常宽广。

何止就是不止,容就是容纳,宽容。

卿,就是指你,是说话时候对着的那个人。

这句话就是说,竹子里面空空的什么看起来都没有,但是他实际上虚心宽广,才能宽容你们这些阴险的小人。

这个小古文里只有短短的两段对话,但是写的很生动。他首先抓住了竹子空心这个特点,然后对木质是实心的松和梅来进行挑拨,说你看呀,竹子里面空空的,一点也不实在,怎么配和你们做朋友呢?然后松和梅也是根据竹子空心的特点进行了反驳。说就是因为他有空这个特点,他可以容纳东西啊,像你们这样的,他能容下几百个都不止呢。这说明岁寒三友之间的友谊非常的坚固,他们彼此了解和互相信任。有人说朋友坏话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维护自己的朋友。我们也想交这样的朋友,是不是?

其实,竹子的空心正是它非常有用的地方,它可以做成管道从山上引水,还可以做成各种容器,比如竹碗,竹杯子,还可以做好吃的竹筒饭。这就是“维空,空故能有”。因为空啊,才由这么多的作用,就是很有用处呀。

好了,说完了岁寒三友的小故事,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松、梅怒曰:“维空,空故能有。所谓此中空洞常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下面又到了拓展学习的时间了。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和一副对联。

一首诗就是前面小古文里引用过的,里面有个别的字有些改动,整体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宝山昼睡 苏轼(宋)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很有才华,写诗词写的好,做官也做的好,但是却被人迫害,一生非常坎坷。但是他却很乐观,在他的诗词里你找不到牢骚了抱怨,却充满了洒脱和幽默。这首诗就是这样。诗人写他在宝山这个地方大白天睡觉。昼就是白天的意思。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七尺的笨身子生活在人世间,十围的大肚子储藏着天生的性情。这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能包容下像你们这样的小人何止几百个呢。

他宁愿大白天的睡大觉,保持自己像孩子一样的天性,也不愿意和志向不同的人们同流合污。被排挤也不和他们计较,自己自娱自乐的过得开开心心就好。

还有一副对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作品。

对联呢,就是对长工整的两个句子,也是古文一种形式。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出去旅游看到各处房屋宫殿门口、柱子上刻的门联,楹联等等都是对联。我们学到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对联的形式。

这幅对联,明着写的是竹子和梅花,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赞美的是拥有这种品质的高尚的人。

上联是称颂是竹子。竹中间一节节的是空的,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象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

这里描写竹子外在形态,其实象征的是人的内在精神品德。

下联赞美梅花。梅花,不惧冰霜,迎风傲雪还能开花,所以说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树枝的阳面,一律朝上,梅花是不肯朝下开的。因此说“无两面枝”,不在上下两面开花。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是一致的。

郑板桥这个人在做官的时候因为要救助受苦的农民,得罪了当地的豪强,后来官就做不下去了,回家干脆写诗卖画。他本身具有竹子的精神,梅花的品格,这幅对联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岁寒三友我们说了两个了,还差一个松。

这里有一篇更短的小文,写的就是松: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冷,虽至冬日,其色常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这一篇很好理解,我们讲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试着自己翻译一下。

首先第一句:……也,这个也字是古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它表示的是一种判断,通常翻译成是……。第一句就是,松树,是一种大树。

虽,的意思是即使。

至:到,到达。

干:这里是树干的意思,读四声。

可以:可是现在可以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古文用字很简洁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意思或者用处,这是古文和现代文很大的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