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都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徐悲鸿被称为美术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徐悲鸿的绘画都有哪些特点

徐悲鸿绘画都有哪些特点?我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中,徐悲鸿是继清代郎世宁之后又一位把中西绘画艺术结合的艺术大师,他所处的年代不受政治观念的左右,国内动荡不安,艺术处于百家争鸣,各界追求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技术,价值取向,绘画也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油画,所以对国内绘画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徐悲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巧妙地把东西文化柔合在一起,把中国绘画向写实推进了很大的一步,更进一步地让中国单纯的写意画、工笔画相结合,尊定了中西绘画史又一里程碑,影响了几代人的绘画观念!徐悲鸿极具代表性国画作品奔马图,把马的各种特性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让后人叹为观止!

为什么徐悲鸿被称为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是引进和开创西方美术领域和教育事业的先驱。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的画坛领袖,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绘画实践,铸就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实,悲鸿书法亦成就极高,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造型语言:书画通会

书法为悲鸿先生丹青余事,它服务于绘画,这是我们阐释悲鸿书法应当明确的一个前提。换言之,“以画入书”构成了徐字的一个重要审美取向。

丹青“六法”以“状物”为生发点(“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均属造型范畴)。所以,通过“外师造化”而获得精湛的造型能力,画家们有着天然的便利。这种职业训练,培养了画家对“形”的高度敏感,并最终积淀为画家的一种心理素质。

品读悲鸿先生《八十七神仙卷跋》及其画作上的长题,我们最能感受到绘画造型语言的一种“形而上”的表述:绘画“物象”的构成之美,通过点、线、面,黑、白、灰敏感而自然的转换,合成了阴阳、刚柔、虚实、奇正、动静、藏露、方圆、向背、疏密、枯润、轻重、缓急等一系列抽象“意味”的奏鸣。在这种奏鸣之中,圆润、静洁而不失骨力的线质,带有丝弦般的音色,它明亮而优柔,极具穿透力,由它交织而成的时出奇趣的单字和委婉萧骚的章法,泠然有清风入怀之韵致。“六法”通乎“八法”,于先生信而有征。

(二)推陈出新:功性相宣

为书之道,“功”“性”相宣,方称上品。有“功”无“性”,神采不生;矜“性”废“功”,则妖妄难羁。值得一提的是,画家书法最易误入此途。所谓佛魔之间,一线相悬。典型的例子,如长安画派的开山鼻祖石鲁,其狂乱乖张、歇斯底里的宣泄,固然激发了读者的恐惧和同情,但他对笔墨“传统”毫无顾忌的蹂躏,也令人痛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扬州八怪的书法,大都有矜“性”之嫌。

但是,悲鸿行书,堪称“功性相宣”的佳例。试略作说明。

悲鸿先生幼承家学,诗书画均用功至勤。弱冠又师事康南海,遍临碑帖经典,是为数不多的碑学嫡传弟子之一。先生精研二《爨》,取精用宏并神而化之,岁月功深,百余年来,几无人能出乎其右。据悲鸿弟子沈左尧先生回忆,先生晚年仍未废临池,他有一册《积玉桥字》拓本,常备案头,朝夕摩挲。

客观地说,在20世纪的留洋画家阵营中,论书法功底,悲鸿先生当属甲冠。以高剑父、林风眠等人为参照,即知此言不虚。另一方面,与专擅国画的并世名家相较,悲鸿先生于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等名手亦绝无多让。

观千剑而后识器。基于这种纯正的笔墨修养,挥运之际,作者的“心性”、“情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以飘逸、松秀的线条为主旋律,营构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象:空灵,典丽,恬静,蕴藉,儒雅超迈而不失豪壮浑厚。所谓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悲鸿行书足以当之。

当然,毋庸讳言,就书法的全面修养而论,悲鸿先生尚未达到“八体兼工”的最高水准(先生不能作隶,大篆虽偶有所涉,然未能得钟鼎金石之气,特存其形似而已,《徐悲鸿法书》集散氏盘一联,可为例证)。但是,对无意作书家的悲鸿先生来说,这种遗憾,并不能构成其独树一帜的羁绊。他有着理性的选择:扬长避短,专精行草,为绘画踵事增华。这种轻松而自然的书写心态,通乎苏东坡“无意于佳”之旨,故每能不期然而得“功性相宣”之妙。同时,悲鸿先生对书法“功”“性”关系的处理,也极为理智。换言之,作为职业画家,悲鸿书法的意趣追求仍然表现得相当含蓄。他充分尊重书法的传统“理法”,绝无叛逆、超越或重构之意。——这是画家书法免坠于“野狐禅”的底线。石鲁之书,正坐此失。

要之,从总体气韵上看,悲鸿书法文采绚烂,意趣盎然,清雅流秀而又内含劲健质朴,洵可谓字如其人,字如其画。

(三)嬗变理路:海纳跬积

在37岁(1932年)之前,徐书面目多变,风格尚未定型。此后,悲鸿书法产生了飞跃式的质变,并且,这种成熟的风格,一直保持到了他谢世的1953年。

解析1932年书风突变的动力机制,我们应该特别提示如下几种碑帖的催化作用:《爨宝子碑》、怀素狂草、《积玉桥字》。——后期徐体“上松下紧”的结字最能得《爨宝子》神韵。其流畅的线条、奇幻的章法则祖祧怀素狂草。按,《积玉桥字》是悲鸿先生最为珍爱的法书范本,在这个拓本上,留有悲鸿先生许多精辟的跋语。如果承认“徐体”陡峭直下的捺笔确实胎息于此,那么,《积玉桥字》完全可以视为悲鸿“变法”的一种催化动力,因为,出现这种捺笔的最早时间恰好是1932年(参《鱼鹰》、《病鹤诗意图》二跋)。

要之,悲鸿一生的书法实践既注重了碑帖的结合、古今的兼融,也尝试了“经典”与“边缘”的互补。前者不足为奇,后者则非人中之龙莫可强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悲鸿书法与乃师康南海当在伯仲之间,康书老笔纷披,悲鸿或有不及;然徐书意趣天成,南海则一生未尝梦见。——出蓝之功,正在“阿堵”!此赖乎艺术天资,非人力可及。康门弟子如刘海粟、萧娴辈,所以逊悲鸿一筹者,亦以此。总而言之,在二十世纪书家阵营中,悲鸿书法足以与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李叔同、于右任及谢无量等一流名家媲美。

徐悲鸿的事迹

1、徐悲鸿画马

杰出的画家徐悲鸿个性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

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