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

贺知章这老头,在大唐算一幸运之人:书读得好:中进士,当状元。官做得大(三品),且顺。寿延还长。当然诗也写得棒。其人还是发现天才李白,惊为“谪仙”的伯乐呢。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不知者很少吧?其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传咏千年,几乎家喻户晓的唐诗,用几近白描的笔法,活泼诙谐地展现了一幅老翁归家图。

从韵律上讲:此为七言古绝,为仄起平收(首句押韵)式,非格律七绝。

主要是该诗用韵。回、来为平水韵上平十灰部。(律绝诗正格都押平声韵)但第二句末“衰”字,无论读摔或摧,仍属平水韵上平四支,亦为换韵,此算出韵,因律绝应押同部韵脚。(近体诗之律绝首句可借邻韵,称“孤雁出群格”除外)

从平仄上讲,倒符合律绝之粘、对要求。先说对:即除尾字外(平收式),从奇句到偶句,其逢双字处(单处一般平仄不论)平仄应相对立(反)。

此诗中:小对音、家对改、大对毛。余之如是。

次说粘:即从偶句到奇句,其逢双字处(单处平仄可不论)平仄应相粘住(同)。

本诗里:乡对童、改对见、毛对相。余之如是。

至于第三句之“不相见”,为仄平仄,(此在律绝转句中常见)正格为平平仄,但第四句之“何处来”为平仄平,正格当仄仄平。恰是这般小拗救亦合格律。

还有:绝句不强调对仗。即可对可不对;可对首联或尾联;还可全对仗。(如老杜之“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那首)

愚从用韵、平仄讲,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疑为最接近于近体诗格律的一首古绝,但非严格意义上的律绝。个见,恐有误,请朋友赐教。

谢友邀.拙答。望方家指正!

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雁知,我来回答。

关于作者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关于作品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六岁辞官回到故乡浙江,距诗人离开故乡已经五十多年,其实是两节小诗,我们熟知的是第一节: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释义

从年少时离开家乡,到现在老了才回到故乡,口音倒还没有改变,但头发早已经是稀稀拉拉的了。看到了一群小孩,一个都不认识,孩子们天真的笑着问道:“你是哪家的客人?你从哪里来?”

离开家乡几十年年了,特别是回家后才觉得人和事都变化太多,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泛起涟漪,只有这还是旧时模样。

我的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

一 这是一首回乡感慨的诗。诗人年少时离开家乡,风风雨雨五十年,经历了多少的坎坷,终于在年老时可以告老还乡,也可能是荣归故里,可是,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孩子都不认识了,还问客人从哪里来。

我年轻的时候,会只说是作者表现的生动,诗句朗朗上口。现在读这首诗,却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种伤感在里面。

二 这首诗像一个小品,场面非常的生动,热闹,却让人久久的回味。诗人回乡是充满了喜悦之情的,回乡后却又感叹人间的世事沧桑,好在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因而又觉得很幸福,所以感慨万千。

三 这首诗像一幅画。有风景,有人物,有故事,诗人和孩子的形象非常丰富,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又蕴含了深深的人生哲理。

这是作者最为成功的作品,诗人通过自然朴实的语言,将回乡的喜悦和对人事沧桑的感叹,非常好的融合到一起,情感自然真挚,是一首发自心底的感情流露,是一首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回乡偶书二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在这里只谈谈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诗,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先把原诗写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随意而写下的,在自己年青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到年老时才回到家乡,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多少改变,可自己的两鬓已经是斑白稀疏了,感悟中随自情而发。

当家乡的小孩子们看到自己时,都不认识,好奇中笑着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作者听后感怀,瞬间的变化思索,而成就了这首原诗。

这就是作者当时的感情流露,少小离家,年老归乡中的所悟,属于随笔吧。

就谈到这里,上述有诗书知识,也加了点自言,欢迎老师和网友们来讲讲,谢谢。




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问题: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前言:

《回乡偶书》共二首,两首连起来欣赏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原文: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赏析:

本诗是诗人年老(八十六岁)还乡后所作,从反面写久客伤老之情。

一、 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乡,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离家多年却“乡音未改”,暗寓故土难忘,而久别的故乡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吗?我的故乡还记得我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容颜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万千地走在回家之路上。

下面的时间,诗人并没有写感慨的具体内容,而是将笔开,撷取了非常平常的一个生活片断——儿童看见陌生的面孔,好奇地问:“客人,你从哪里来?”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这是我的故乡呵!我怎么成了我的故乡的客人了?诧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率真的童趣,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含义深长。

二、 第一首诗给人妙手天成之感。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感情,浑然一体。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伤感却不消沉,无奈中有诙谐,表现出一种人生的睿智。第二首诗是第一首诗的续篇。两首诗意境和背景相同。

在诗人回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和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旧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感伤。“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不厌其烦地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这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而引起,所以顺势转出下一句有关人事的议论。亲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