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前因、后果、详细过程」解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专解明朝疑难杂症,土木堡之变

本来想分成几篇来说的,昨天弄好第一篇也没看,标题字都打错了。算了,也不分了,直接弄成一篇算了,还可以串联起来。(本文共两万余字,一次看不完的可以收藏在看,前面一部分是昨天发过的,看过的可以直接往下翻)

下面内容是综合史料和几位大神写的整个过程,每一步我也有核实,还有涉及到【专解明朝疑难杂症】内容的部分详解。

【老关】的反常识版土木堡之变,从根上就已经站不住脚了,他故事的大前提也都是错的,前面在「专解明朝疑难杂症」土木堡之变1这里讲过。

关于瓦剌部分,从蒙古的北元灭亡,一直发展到瓦剌也先时期的整个过程,我也根据网上资料总结了一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文章链接: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

还有关于叶宗留、邓茂七之反的整个过程:「专解明朝疑难杂症」闽浙叶宗留、邓茂七之乱

土木堡之变前

北元被明朝打成了鞑靼,而后也先一阵穷追猛打,基本被消灭然后统一了蒙古高原,同时也降服了哈密、沙洲、兀良哈、女真等,现在他唯一的敌人,就剩下了大明王朝。

也先膨胀起来之后,就想试试明朝的斤两,毕竟老在草原上喝风也不太好,还是内地舒服一些。于是早在正统八年左右时候,也先就已经开始准备入侵明朝,到正统九年秋,边境上“北虏计议待我使臣回日,即携其家属,于堆塔出晃忽儿槐地面,潜住分兵两路入寇。脱脱卜花王率兀良哈东侵,也先率哈密知院西入”的传言已经传到了明朝。只是当时兀良哈还未被完全征服,瓦剌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所以没有动手。

正统八年被害的刘球,就是建言反对麓川之战建议加强北方边守,得到王振的记恨,从而被杀。我们现在来看,刘球当时建议重视北方是对的,如果按照他的设想,土木堡之变说不定是可以避免的。但反对麓川之战就功过两说了,因为明朝时期的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基本都一直是中国领土,也就是三宣六慰司,但如果麓川之战不出兵而草草了事,那么在正统年间三宣六慰就直接不存在了,所以,古人的思想只是针对当时的,至于对错,就没那么容易判别了。

在我找三宣六慰地图的时候,又发现了个比较牛逼的地方,百度“三宣六慰”百科词条里的地图被下架了。

接着说回土木堡,当时瓦剌内部意见也没统一,所以也先没有动手,但也一直暗中准备,这种情况到了正统十二年,因为瓦剌内部发生小规模内讧,蒙古人阿儿脱台南逃至明,向明朝报告才确定下来:

迤北鞑靼阿儿脱台来归,自言居也先帐下,与平章克来苦出有衔,恐见害,故来归。因言也先谋南侵,强其主脱脱不花王,王止之曰:“吾侪服用,多资大明,彼何负于汝,而忍为此?天道不可逆,逆之必受其殃。”也先不听,言:“王不为,我将自为,纵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又,也先尝放其所获夜不收二人归京师,非美意,实欲窥朝廷所为何如。”上命阿儿脱台为南京锦衣卫带俸所镇抚,给冠带房舍。

其实之前邝埜、罗亨信、石亨的等文武大臣都提醒过英宗,也先很可能会大举南侵。但英宗认为也先会吞并兀良哈和女真诸部,并不一定有胆子南侵,只是强调加强辽东防守,防止唇亡齿寒,却并没有制定什么对策。

因为当时明朝和瓦剌之间实力相差是非常悬殊的,也先虽然嘴上说的凶,以“大元皇帝”代言人自居,声称“我每问天上求讨大元皇帝一统天下来”,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其中差距,从“纵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也先最想要的东西,并非土地城池,而只是财富与替代黄金家族。

蒙古高原物产稀少,“锅釜针线之具,缯絮米蘖之用,咸仰给汉”,尽管时有朝贡贸易,但明朝对于瓦剌的赏赐却越来越严苛,尤其是王振当权以后,根本就没给过蒙古好脸色,然而与之对应的却是也先越来越大的胃口,可他日益壮大的实力。

你不给,那我就抢。

但要开战,也先也需要找一个理由

当年土木堡事变之后杨善去接回英宗时,也先曾说“减少赏赐、削减马价、绝卖铁器、剪开缎匹、扣留使臣”等问题:

两家和好许多年,今番如何拘留我使臣,减了我马价,与的缎疋一疋剪为两疋,将我使臣闭在馆中,不放出,这等计较关防如何? (李贤《古穰杂录摘抄》)

同样,哈铭的《正统临戎录》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本月内,有也先行营叫我每使臣都近前,说道:“你每为大道理来,不曾来作反。有我这里差去买卖回回,把我的大明皇帝前去的使臣数内留下了。我每奏讨对象,也不肯与。我每去的使臣,做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既两家做了一家,好好的往来,把赏赐也减了。因这等,我上告天,会同脱脱不花王众头目每,将你每使臣存留,分散各爱马养活着。我领人马到边上看一看。比先大元皇帝一统天下,人民都是大元皇帝的来。我到边上看了,大明皇帝知道我回来,打发你每回去。”众人啼哭。

从这两种史料都可以看到也先说“两家做了一家”,这样的话,而把明朝给的叫做赏赐,很明显也先是认明朝为一家的,同时也是尊明朝为大。再结合清朝时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东归,首先献给清廷的物件是明朝永乐八年敕封玉印,当时蒙古人的观念认同是怎么样,已经很明显了。

而这个土尔扈特部就是源自于也先的瓦剌,是也先死后瓦剌分裂后形成的一部分。

接着说也先列举的“减少赏赐、削减马价、绝卖铁器、剪开缎匹、扣留使臣”等问题,杨善当时也一一进行了反驳,大家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应该也都了解了,这里在给大家回顾一下:

比先汝父差使臣到我太宗、宣宗皇帝前,进马不过三十余人,所讨物件十与二三,也无计较,一向和好。汝今差来使臣多至三千余人,一见皇帝,每人便赏织金衣服一套。虽十数岁孩儿,也一般赏赐殿上筵宴。为何?只是要官人面上好看。临回时,又加赏宴,差人送去。何曾拘留?或是带来的小厮,到中国为奸为盗,惧怕使臣知道,从小路逃去,或遇虎狼,或投别处,中国留他何用?若减了马价一节,亦有缘故。先次官人寄书一封,着使臣王喜送与中国某人,会喜不在,误着吴良收了,进与朝廷。后某人怕朝廷疑怪,乃结权臣因说曰,这番进马,不系正经头目,如何一般赏他?以此减了马价、缎疋。及某人送使臣去,反说是吴良诡计减了,意欲官人杀害吴良,不想果中其计。

又说买锅一节。此铁锅出在广东,到京师万余里,一锅卖绢二疋,使臣去买,止与一疋,以此争闹。卖锅者闭门不卖。皇帝如何得知?譬如南朝人问使臣买马,价少便不肯卖,岂是官人分付他来。也先笑曰:“者。”

又说剪开缎疋,是回回人所为,他将一疋剪做两疋,送与官人充做裸程,若不信,去搜他行李,好的都在。

有关也先入侵,史书还有一种说法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也先求结婚,通事私许之,朝廷不知也。至是,贡马,曰:“此聘礼也。”答诏无许姻意,也先益愧忿,谋寇大同。

同时郑晓《皇明北虏考》、高岱《鸿猷录》、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叶向高《四夷考》、谈迁《国榷》、査继佐《罪惟录》等书,也都有此类记载。

关于这件事的最初记载,根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出自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

也先求以其子结姻于帝室,通使皆私许也。先进马为聘仪,朝廷不知也,答诏无许姻意。也先愧怒,以正统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

(景泰元年五月)壬子,兵部言:“通事达官千户马云、马青等,先是奉使迤北,许也先细乐妓女,又许与中国结亲,又言节减赏赐皆出自指挥吴良,致开边衅,请寘诸法。”诏下锦衣卫鞫之。

李实在《北使录》中写:

也先曰:“这事只因陈友、马清、马云小人上是非,所以动了军马,小事儿做成大事。”

上曰:“比先我出来,非为游猎私己之事,乃为天下生灵,躬率六军,征讨迤北。不意被留在此,实因王振、陈友、马清、马云所陷。……喜宁既凌迟了,陈友等不要饶他。”

也先具体的南侵原因,上述所说的几种应该是都有,从很早就开始谋划,等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当时的事件找一个借口而已。

一直以来史学家都把罪责推到王振身上,说王振削减马价,挑拨是非,我觉得这就是在扣黑锅而已。

王振错在前面平定“麓川之战”和“叶宗留、邓茂七之战”太过顺利,从而蔑视蒙古,然而没想到换自己指挥作战时候由于对于军务一窍不通,实力不济而又胡乱指挥,致使遭遇大败。

但土木堡真正的责任人,就是明英宗本人。

他当时已经二十二岁,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对于战争太过儿戏,以为凑够人数就可以出征,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蒙古获得大胜,但战争哪有那么简单,他朱祁镇终究不是朱棣。

其实不管有多少借口,就凭借他朱祁镇可以几十万大军,仅仅只准备了几天就出发,就可以说明这是个棒槌。

大战的开端

这场大战,从正统十四年六月就已经拉开帷幕,六月初八日,山西、河南等地突然传来蒙古军马大举调动的传闻。英宗立刻下令两地都司,命原本回原卫休息的下班备操军立刻开赴前线备御。

山西军马限定八月初到边,河南军马限定八月半到边《明英宗实录·卷179》正统十四年六月甲子条。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和后勤储备:

六月十七日派遣驸马西宁侯宋瑛前往大同总督军马。升大同参将石亨将都督佥事为都督同知。

此时大同总兵为朱冕,监军为太监郭敬,英宗派宋瑛空降大同,显然是想让他去总揽全局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