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曹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懂不懂兵法?《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曹刿论战》的曹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懂不懂兵法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谋丶勇双全的军事家,也是军事理论家,他懂兵法是毫无疑问的。

从“长勺之战”看曹刿的“谋”

曹刿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中末期,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早在齐僖公到齐襄公期间,就曾三次攻打鲁国,鲁国屡屡战败,失去了很多国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之后的第二年,即684年,齐桓公又派大军伐鲁。鲁庄公早被齐国打怕了。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曹刿说服庄公,主动请缨,与庄公同乘一辆兵车抗敌,在长勺与齐军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冲锋,曹刿不允,而是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后才发起冲锋。齐军被打的撤退之后,庄公打算追击逃跑的齐军,曹刿又不允,而是查看齐军的战车车轮痕迹后才下会追击齐军。结果鲁军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军。

长勺之战鲁军的胜利从兵法的角度说,第一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少了一些,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殆尽了。这样,齐军的士气消耗殆尽了,而鲁军的士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齐军。兵法上说“以实击虚”,“兵不厌诈“,曹刿细看齐军的车辙已经乱了,所以才下令追逐,目的是怕其中有诈。这说明曹刿是很懂兵法的。

从“柯地会盟”看曹刿的“勇”

公元前681年,齐丶鲁在柯地会盟,结果在盟会上,曹沫(即曹刿)用匕首相挟,让齐桓公归还以前齐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不但答应了曹刿的要求,并信守了承诺。一个堂堂霸主却在曹刿面前表现的如此软弱,从兵法上说,这是曹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结果。因为当时齐桓公处在创霸初期,正需要取得诸侯们的信任,也正想让大家知道他桓公是说话算数的,是值得信任的一个人。曹刿敢在一个不知强大鲁国多少倍的齐国霸主面前以刀相胁,他的“勇”来自知己知彼,对齐桓公想什么都了如指掌的。可以看出曹刿对兵法运用己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

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因为,不要说在春秋时期这种注重血统和门第出身的年代,就是咱们现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有哪个高级官员,愿意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表高论呢?

事实上,当众多高级官员愿意坐在一起,听某个小人物发表所谓的高论时,本身就证明,对方早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权力者都非常官僚,在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权力者为了拉拢人才,自然都会表现的非常开明。

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

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其实,曹刿论战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很神奇和喜欢,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普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受到某个大人物的赏识,于是一跃踏上成功的快速通道;这种故事永远受人喜欢。但是很遗憾,类似的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在曹刿论战之后,史书上有关曹刿的记载,就是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他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但庄公却没有听他的建议。此后,史书上就再没有关于曹刿的记载。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叫做曹沫的人,他也是鲁国的将军,也曾指挥鲁军和齐国作战,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工在柯地会盟,曹沫将军趁机靠近齐桓公,用匕首威胁齐桓公退还曾侵占过的鲁国领土,否则就跟齐桓公同归于尽。齐桓公无奈,只好同意了曹沫的请求。

后来,有人说这个曹沫,实际上就是曹刿。因为在先秦时期“刿”和“沬”发音相近,可以通假,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也相同。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是真是假暂时还无法确定。

《曹刿论战》中鲁国为什么会胜利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曹刿敢说,鲁庄公可以听

试想,如果当时政治专横,无法谏言自然也就不可能君臣坐在一起谈论国事了,自然也没有了论战之说。

曹刿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说,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

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同仇敌忾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避其锋芒,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曹刿论战是怎么打的,感觉好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