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目眩的眩是什么意思(眩晕症是一种什么疾病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眩晕症是一种什么疾病

眩晕是目眩和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昏花旋转,或如天眩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所以称为“眩晕”。据了解,眩晕不只倾向于老年人,就连年轻人也成了眩晕的一部分群体。

  眩晕背后原因复杂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康介绍,因眩晕常伴有发热头痛,耳聋耳鸣,恶心呕吐,面红目赤,心悸汗出,肢体震颤等症状。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头眩”、“掉眩”、“眩冒”、“冒眩”、“癫眩”、“风眩”、“头晕”、“眩运”等记载。自清代以后才统一称为“眩晕”。

  需提示的是,诱发患者出现眩晕的原因千差万别。“患者在出现眩晕时,一定要注意休息,查出病因,对症治疗。”现代中医一般都运用病证和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对眩晕症的诊治,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如首先运用现代的诊断技术,确诊眩晕的病因,然后再进行辨证施治。凡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晕动病等;中枢性眩晕如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其它原因所致的如低血糖、贫血、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按中医“眩晕症”来辨证论治。

  眩晕辨证分六型

  中医对“眩晕症”来辨证分型主要有六种,各型以辨证要点为依据,处方治疗,选用相应汤剂或中成药,也可配合针灸疗法。

  风火上扰型,主要见于高血压兼外感引起的眩晕;

  肝阳上亢型,主要见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脉涩血亏型,主要见于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后遗症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肝肾阴虚型,主要见于内耳性眩晕;

  气血两虚型,主要见于贫血、低血压引起的眩晕;瘀血内阻型,主要见于脑外伤、脑震引起的眩晕。

  彭康提醒,眩晕患者在预防调理方面应注意:①增强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致眩晕发病的各种内、外因素,保证充分休息与充足睡眠。②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止用脑过度,节制房事,劳逸结合,不作剧烈的头颈旋转及弯腰动作。③保持身心愉快,戒情志刺激。④饮食因定量、定时,宜清淡,戒烟酒、辛辣、油腻和海腥食物。

眩晕症是什么症状

感谢你的邀请。你

有过突然之间天旋地转的感觉吗?但是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其实这个在我们中医里叫做眩晕症,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关于眩晕,我们中医是怎么去辨证论治的?中医有句话叫做:“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这三点就是眩晕的原因。

第一,无风不作眩,这是由肝气不调引起的。这类人尤其是在情绪受到刺激就容易发作眩晕,因为肝为风木之脏,情绪不好,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就会引发眩晕。这类人群平时常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血压偏高的表现。治疗上要以平肝熄风为主。

第二,无痰不作眩,这是由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引起的。通俗点说,就是平时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使脾的运化代谢功能失常,聚湿生痰蒙蔽清阳,所以眩晕。这类人群常常表现为头重头昏,胸闷恶心,反酸胀气、不想吃东西或是想吃都吃不下。治疗上要以化痰祛湿为主。

第三,无虚不作眩,可能是脾虚,肾虚,或是气血亏虚引起的。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气血生化乏源,大脑失去濡养,自然会眩晕。而肾为我们 的后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虚了,就会造成脑髓空虚,也会诱发眩晕。所以,这类人群,只要稍微劳累一点,就会立刻发作,面色黄或者白,嘴唇和指甲颜色也很淡,经常心慌气短身体乏力,肾虚的还会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等,治疗上就要补益脾肾,培补气血。

我是马占川,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告诉我,我来帮你解决。

头晕和眩晕综合征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晕”和“眩”本就有所不同。目视发黑为眩,头如旋转为晕。两者常同时出现,故名眩晕。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有区别。

头晕常见由神经系统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耳部疾病、发热性疾病、贫血、功能性低血糖、颈椎病、药物中毒、抑郁症等疾病引起。头晕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眩晕常见由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心因性眩晕、贫血、屈光不正等疾病引起。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睁不开眼睛、耳鸣、耳聋等症状,眩晕的症状加重,有可能会出现天旋地转,站不起来,走路不稳等症状。

治疗方面,则都是根据病因来治,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头晕可以由眩晕引起,也可以由其他情况引起,可能的病因很多。

而眩晕的话,基本上主要针对视觉系统、前庭器官、躯体本体感觉、小脑及小脑脊髓通路病变来治疗。

正因头晕的病因诸多,比如可能由肿瘤、颅脑疾病、脑血管病等引起,因此某些情况预后不是很乐观。

而眩晕,一般会反复发作,虽然发作时不适症状明显,但缓解后即回复正常,换句话说,它不会像头晕一样持久,表现虽重,但多数情况下预后比头晕更乐观。

头晕,感觉天眩地转,怎么回事

头晕,感觉天眩地转可能是晕动病,这主要是由于前庭神经的阈值较低,导致了前庭神经对运动感受的的异常,造成了天旋地转,这经过训练后可以提高阈值,晕动减轻。另外一种是前庭神经元炎,由于病毒感染造成了冲动的异常,也会造成天晕地转。

亲们,谁知道眩晕是怎么回事吗天眩地转那种跪求答案

造成天旋地转的眩晕,有两种主要的原因,一种是内耳前庭的问题,一种是中枢神经的问题。

一、内耳前庭是人体的“陀螺仪”

人类的内耳前庭,是负责感受头部运动状态的器官,可以理解为我们人体自身的“陀螺仪”,如果这里发生了问题,就会引发眩晕症。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耳石症。

内耳前庭中存在耳石膜,在年龄老化时耳石会退化脱落,形成游离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在头部位置改变时,会影响前庭中淋巴液的流动,从而反馈给人体一个错误的位移信息,造成眩晕。表现为头部处于某个特定的位置时,就会突然引起天旋地转的眩晕。这种耳石症造成的眩晕可以到医院,经医生手法复位解除。

内耳前庭如果发生感染,也可引起眩晕。如感冒时,感染可能会侵袭到内耳前庭,就会引发眩晕。这种感染一般由病毒引起,大约经1周到6周左右的时间可以自愈。

影响内耳前庭的其他病变,如美尼尔症、肿瘤,接触到有耳毒性的物质或是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眩晕。内耳前庭的问题造成的眩晕,一般还会伴有耳鸣、眼球震颤、听力减弱或丧失等听觉异常症状。

二、中枢神经的问题

内耳前庭是体位感受器,神经冲动会通过第八对脑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进行“解读”,如果中枢神经发生问题,导致体位信息解读错误,也会引发眩晕。

中枢神经引起的眩晕,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椎底动脉发生了循环障碍导致的眩晕症,简单的说就是发生了脑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有颈椎增生压迫血管,血液过稠血流缓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服用降压药时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原因。

如果是脑供血不足引发的眩晕,一般还会伴有短时的中风症状,如语言不清、视觉障碍、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症状轻微者数分钟即可缓解,也可能要一天才会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则可能会进展为脑中风。

另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性眩晕,则是受药物影响。比如说在喝酒之后会产生头晕目眩的感觉,就是因为酒精对中枢神经产生了抑制。某些对中枢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也会造成眩晕。

还有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