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视频(有些史学家认为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虚构的故事,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些史学家认为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虚构的故事,你怎么看

现行两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诸葛躬耕地‘’南阳‘’和‘’隆中‘’的注释,‘’两地说‘’和‘’南阳说‘’分庭抗礼,‘’襄阳说‘’销声匿迹:

一、人教社版《出师表》‘’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那么‘’隆中‘’如今在哪里?人教社《隆中对》注释给出了答案:‘’隆中,地名。一说在今湖北襄阳,一说在今河南南阳。‘’

二、以北师大历史系研究成果为依托,学术性更强、使用率更高的北师大版教材《出师表》‘’:意为在南阳种地为生。躬,亲自。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

【03版人教社课文《隆中对》“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出师表》“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以上两条注释受到大范围质疑后,该出版社从善如流,从04年起以上注释回归两地说】

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吗

刘备三顾茅庐这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说先主刘备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看来这事不假,《三国演义》写得更具体、精彩一些。

当时刘备屯兵新野,属于今天的河南,诸葛亮在隆中,属于今天襄阳。

现在没法确知隆中的具体位置,大致在襄阳城西20里左右。

刘备去一次隆中的确也不容易,快马也需要一段时间。

三顾茅庐,也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

就刘备来说,既然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的大才,加之司马徽先生的推荐,迫切见一见是很有必要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往,很容易理解。

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何诸葛亮避而不见呢?

这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是不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哪?

一般有这么几种说法:

其一,汉室倾危已无力回天,诸葛亮不想出山趟这湾浑水。

其二,诸葛亮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避而不见。

其三,看一下刘备的诚意。

其四,如题主所说,精心策划。

我认为,诸葛亮既不是不想趟浑水,也不是精心策划,而是要看看刘备的诚意有多大。

至于想抬高一下身价,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诸葛亮清正廉洁,鞠躬尽瘁,这是没话说的。

但诸葛亮功名心很重,这也是真实的。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的确是千年一遇的大才;

汉末是几百年一遇的时机,诸葛亮是不会甘于寂寞,老死隆中的。

说诸葛亮不想出山是不准确的,他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刘备素有仁德之君的美誉,在江湖上也有枭雄的名望。

但究竟如何,诸葛亮吃不准,需要考察一下。

汉末混乱时期,主公选臣,臣择主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并非只有歪脖子树才能吊死人。

诸葛亮就是要看看刘备到底有多少诚意。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因而出山,这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说诸葛亮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这是可能的。

此时,诸葛亮年仅二十六岁,而且毫无社会经历,更无入仕的经验。

而刘备从二十三岁开始镇压黄巾军起义,至此已经二十多年,可谓老江湖。

更何况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兄弟,都是经久沙场,谱都大得很。

正如演义所说,即便刘备很服气,他那帮弟兄也不会服气。

诸葛亮摆一下谱,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便于出山后开展工作。

这是职场通行的规则,没毛病。

鉴于刘备的诚意,谱也摆了,诸葛亮就被感动后出山,决意辅佐刘备。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非常高明,深谙世事人情。

看一下庞统的经历,就更清楚诸葛亮的老道啦。

第一,一个人真要做隐士,是选择清净所在,拒绝与世交往。

诸葛亮频繁的与荆襄名士、高士来往,是甘于寂寞的人吗?绝对不是。

庞统沉不住气,早跑到周瑜那里做了功曹。

201年,刘备就依附刘表,到了新野。

如果诸葛亮是等待时机的话,那么庞统如此积极入仕的人咋没有投靠刘备呢?

而且在周瑜病逝后,经过鲁肃推荐,庞统还是希望留在孙吴做事。

我的理解就是,庞统并不看好刘备,认为追随刘备并没有多少前途。

诸葛亮也未必就没有这个考虑。

第二,司马水镜先生向刘备同时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在水镜先生看来,庞统是南郡士之首,其心目中似乎庞统要在诸葛亮之上。

可当庞统投靠刘备时,他没有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刘备就安排庞统去了耒阳县做县令。

庞统一肚子不开心,在那里倒槽,不认真干事。

既然有司马水镜的举荐,为何刘备就不信任庞统的大才哪?

而且没有认真地跟庞统交流,这就是个问题啦。

刘备是不是觉得诸葛亮没有江湖上说的那么玄,庞统也就那么回事哦。

所以,一开始并没有重用庞统。

通行的规则,主动投靠和三顾茅庐请出来,待遇是不一样的。

刘备能识人,看来也是有限的。

这就看出,诸葛亮有意为之,是很有必要的。

刘备在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后,茅塞顿开,对关张二人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由此看出,诸葛亮的老道之处。

但庞统就率性的多,这恐怕也是庞统不得寿终的原因吧。

但要说诸葛亮是精心策划,甚至说演义里刘备遇到的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都是诸葛亮请来的托,这就太无趣了。

如果诸葛亮下作到这个程度,还是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吗?

也太没有自信了吧。

诸葛亮不屑于也没必要精心策划出山这出戏。

如果刘备没有诚意,诸葛亮也不会跟着刘备趟浑水;

如果刘备不识货,诸葛亮也不会出山伺候他。

尽管刘备说“如鱼得水”,但绝没有到言听计从的份上。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第一计就是建议刘备攻占刘琮占据的襄阳。

刘备没有采纳。

之后,孙权以联姻方式招刘备去江东,诸葛亮力劝刘备不要去,而且反复劝阻。

但刘备还是去了,这绝不是刘备贪恋美色,而是见解不同。

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力谏,刘备不听,最终导致失败。

从这些关键事件来看,诸葛亮并没有完全左右刘备的决策。

诸葛亮真正展现才能,还是在刘备病逝以后。

由此看来,三顾茅庐不是诸葛亮精心策划,但绝对是有意为之。

一顾茅庐,诸葛亮得知刘备的来意后,没有主动回防,这就很说明了问题。

二顾茅庐,诸葛亮是否算出了刘备来访的时间,不得而知。但就诸葛亮的道行,很有可能做得到。故意回避,很有可能。

三顾茅庐,有人说”三“这个数,在古文里是多的意思,不确定就是三次。

但来了两次,第三次再来,如果不见面就说不过去了。

至于说诸葛亮睡觉了,刘备等了两个时辰,这个事就别跟老罗计较了。

既然诸葛亮决定要出山,适当摆一下谱也就是了,谱摆大了不合适。

毕竟将来要在人家手下混饭吃。

人家请的是军师,不是请的大爷。

精心策划,就是虚假的个人经历,诸葛亮不需要。

我理解诸葛亮的态度就是:你真心请我的话,我就去给你露两手;

你有一搭无一搭的话,我也不必跟你去趟浑水。

来者不求爷,自有求爷人。

仅此而已。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故意躲开前两次,第三次被迫吗

“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诸葛亮不世之材,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睥睨天下雄才,未出茅庐,已知三分,择主而事,当不在话下。所以,刘备三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