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败儿和子不教父之过”该如何理解?三字经中&quot子不学非所宜&quot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慈母多败儿和子不教父之过”该如何理解

这两句必须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然后把前后顺序交换过来,先说子不教父之过,再说慈母多败儿。概括起来就一个意思,有了孩子不好好教育都是父母的过错,但溺爱出浪子,教育也要讲方法。

前者讲的是教育理念,强调家庭教育,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后者是经验总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该让吃苦要让吃苦,不能一味宠爱。简单两句话,既是教育子女的法宝,也是国人智慧的精华。

一、“子不教,父之过”,朴素的教育观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宋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的片段,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三字经》里讲了很多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方法得当,他的五个儿子同时科举成名。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习性不好都是自己教出来的。养子不教子,等于没要子。

中国文字很有奥妙,我们一眼可以看出,“教”是个象形字,“孝”字加个“文”,学文为教,不教当然就不孝。所以,子不教不光是难成才,而且容易养出“坑爹”的逆子。

二、“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实用的教育经验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是明代周希陶所著。这本书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主导思想是,人不教不会向善、不能成才。“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顾名思义就是严厉的父亲可以教出孝顺的孩子,宠溺孩子的母亲,教出的孩子多是很自私很任性来。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电影,妈妈把儿子宠上天,导致他心理失衡分不清对错,走上犯罪道路。在监狱里,妈妈去看望儿子哭着问妈妈还能为你做什么,儿子说,我想再吃你一口奶,妈妈当即解开衣服,结果儿子一口将她的乳头咬掉了。他说他恨他的妈妈,因为从来没告诉他,什么事儿是错的。

只知疼爱儿子的母亲,对宝贝含在口里怕烫着,捧在手里怕摔着,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摘月亮。这样的家长,孩子做错事不批评,孩子不分是非不引导,教出来的孩子只懂索取、享受,不懂付出、感恩,很难立足于社会。甚至很容易去坑蒙拐骗,走上邪路,遑论孝敬父母。

总结:

严父慈母是传统搭配,这里不是说,父亲就只能严,母亲就只能慈,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且,这是父母双方的事。

孩童时期,是进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为人父母,更多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战胜困难的勇气,而不是尽一切力量保护他们,不让经历一点风雨。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溺爱违背天理伦常,累了自己,毁了孩子,决不可取。

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当大人的自身有教养,有德行,做好榜样,孩子才会上行下效,否则就容易上梁不正下梁歪。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谨以此,与诸君共勉!

我是何处风萧萧,欢迎关注、交流。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什么意思

这段的翻译是:在幼年时候,没有努力学习,这是特别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没有读书学习,那么到了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出自《三字经》:“子”,是为人之子。“不学”,是不肯读书。“非所宜”,是不宜应如此。“幼”,是黑发年少之时。“老”,是白发衰迈之时。“何为”, 言不能行也。上是责父师之过,此是勉人子之学。为人子者,若终日不学, 自然痴蠢愚庸。

《三字经》里讲的“子不学,父之过”,那女不教,谁的过呢你如何理解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三字经里,“子”应该是偏指儿子,古人对儿子和女儿的教育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儿子的要求是,跃过龙门,高中状元,光宗耀祖。而对女子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则专攻女红,相夫教子,足不出户。这是对女性权利的一种漠视,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一种歧视!

作为现代人,我们提倡男女是平等的,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理应一视同仁。“子不教,父之过。”中的“子”现在应该理解为“子女”,既包括儿子,也包括女儿。同样,对子女的教育,也不仅仅是父亲的责任,母亲也责无旁贷。父母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对古文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词语的古今意义是会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的去生硬地理解。

“子不教,父之过”,新时代的今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子不教,父之过。是老祖宗遗傳下来家訓之言。毫无时代性之分,此句老名言,现在时代仍可适用。如李双江老师的儿子之事,朱之文儿子之态,这些都跟作为父亲的李双江老师,朱之文有直接关系,没有把儿子教育好,教养上还有不足之处!

子不学非所宜的非是什么意思

出自《三字经》:“子”,是为人之子。“不学”,是不肯读书。“非所宜”,是不宜 应如此。“幼”,是黑发年少之时。“老”,是白发衰迈之时。“何为”, 言不能行.

子不学非所宜中非所宜是什么意思

意思

小孩子如果不知道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

本句出自《三字经》: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