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张皇后(朱佑樘的张皇后叫什么啊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朱佑樘的张皇后叫什么啊

  史书没有记载其名字。
  孝康敬皇后张氏(1470—1541年),明孝宗朱佑樘皇后,兴济人,父国子监生张峦。生明武宗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炜和太康公主朱秀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册立为皇后。明武宗登基,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寿皇太后”。明世宗嘉靖帝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三年(1524年),加“昭圣康惠慈寿”,改称“伯母”,十五年(1536年),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二十年八月八日去世,谥“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十月九日葬泰陵。

明孝宗朱佑橖的张皇后叫什么

历史上谥号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弘光元年(1645)改谥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
只称她为张氏或张皇后,并没有全名。
维基百科上,有写“孝康敬皇后(1471年-1541年),张姓,【真名失传】,明孝宗皇后,”

为什么明孝宗那般痴情于张皇后呢

明孝宗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只有一个老婆(张皇后)的皇帝。

如果不是这道题,我都不知道在那般封建的古代社会里,而且是皇帝的身份,居然真的存在“一夫一妻”。说不惊讶是假的,可说他们之间就是因为爱情,我连自己都很难说服。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有关帝后恩爱的资料也就寥寥几句,留给世人的是满怀羡慕的猜测和想象。

  1. 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

明孝宗和张皇后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夫妻,而且一路相互扶持,走向帝后之位。在政期间,也是有商有量,做出了不少漂亮的政绩。这与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深厚是离不开的。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们不单是事业上的伙伴,情感上的羁绊多多少少也是会有些的。

2.节点问题。

在明孝宗年轻时,有史记记载了,是曾经有官员上奏,让其多纳嫔妃的。之所以耽搁下来,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孝顺。正好经历了哀事,而明孝宗又是以“孝顺”著称,这个时候纳妃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后面,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就耽搁了下来。再后来,就演变成我们看到的“一夫一妻”。

尽管他们恩爱有佳,可是张皇后的结局却不尽人意,甚至是有些许凄惨。这也为这段感情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兜兜转转,过去的体制和思想,总归在某些程度上造就了不同的结局和惨剧。尽管如此,我还是期待他们的痴情是真的,捍卫感情的完整也是真的。毕竟,一生一世一双人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圆满。

谁有明朝孝宗皇帝的张皇后的具体资料

孝康敬皇后张氏(?-1541年),明孝宗皇后,兴济(今河北青县)人。父亲张峦,母亲金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张氏品行出众,被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孝宗与张皇后的感情极深,同起居,后宫除了张皇后,竟无其他妃嫔,是古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补:虽然有人说孝宗有两位嫔妃,但无证实。)孝宗因为皇后的缘故,优待外戚,追封老丈人张峦为昌国公,妻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张延龄为建昌伯,为皇后建立的家庙也十分壮丽。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卒,太子朱厚照即位,改元正德,是为明武宗,尊张后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徽号“慈寿皇太后”。十六年,武宗崩,因为无子,奸臣江彬等心怀不轨,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世宗入继,称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也同时尊他的亲祖母邵氏为寿安太后。日子一久,世宗对张太后的淡薄态度就慢慢展露出来,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对张太后并不十分礼遇,如有臣子上奏还降罪,又改称圣母为伯母。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终于,晚景凄凉的张太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崩,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 而她刚刚死后,世宗就把她弟弟处死了。

为啥说大明时期的张皇后是聪慧与愚蠢的矛盾体

大明“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张氏,明孝宗朱佑樘之原配,明武宗朱厚照之嫡母,明世宗朱厚熜之伯母,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后。

孝康敬皇后张氏 像

封建王朝的一个女人可以幸福到什么程度?位居正宫,独占帝宠,子嗣继统,娘家兴盛;那又可以不幸到什么程度?三十丧夫,五十丧子,位尊权虚,晚景凄凉。以上所有,张氏都亲身经历过。

我眼中的张氏,是一个被宠坏的女人。她本有不俗的政治嗅觉,却因为常年的傲慢而不愿妥协;她本可以积攒豪华的人脉,却因为自身的偏执而渐行渐远;你会惊叹于她的眼光,也会无语于她的愚蠢。而这样的女人,可读性是很高的。

故宫

张家有女梦成真,皇城少年觅佳人

张氏出生于成化七年,父亲张峦是国子监的生员,强调一点,张峦是以乡贡进入国子监。所谓乡贡,在明代就是贡监,指地方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

明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景泰年以后,朝廷对国子监入学生员的条件一再放宽,以致于出现了所谓的例监。就是朝廷缺钱了,你花点银子就能从国子监买个学籍。

贡监虽然不似例监这般明目张胆,明码标价,但在成化年的时候,地方推举上来的生员,一般都是年纪较长,学识一般,却在地方有点小钱小人脉的主。

国子监

这种生员,一般也经历过科考,但绝大多数止步于秀才。进入国子监呢,也就是希望能混个学籍或者运气好弄个不入流的职位。

我认为,张峦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张氏成为太子妃的那年,张峦已经43岁了。我为什么要把张峦的情况讲得这么细致?为的是引出张氏的性格。

张家只能算是小康之家,张峦也算是读书人,却并不入流。想到京城来谋发展,却迟迟不得志。张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能够保证基本的启蒙教育,也能学得知书达礼,但在性情上,难免会沾惹到一些“小家子气”。

明代市井图

比如护短,比如虚荣,比如好名,比如贪财。我并没有瞧不起张家的意思,只是小户人家的这种市井习气,放到了皇亲国戚的位置上,总会显得“吃相”不怎么好看。这点从后来父亲张峦,母亲金氏,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等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佐证。

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张罗太子朱佑樘的大婚。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朱家子孙的妻妾要从良善平民家庭中选择。此举可以规避皇室后妃的娘家势力过大,防止外戚干政。

虚龄17岁的张氏,杀出重围,成为了太子朱佑樘的太子妃。张家人的好日子,也终于要开始了。

明代仕女图

我一直很奇怪,明代为皇子皇孙大婚选妃,一般都是直接三个起选的,即一个正妃,两个侧妃。而朱佑樘大婚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张氏一个正妃?

如果真的只是选择了一个太子妃,并无其他侧妃,那么这到底是朱佑樘个人的主意还是父亲明宪宗朱见深的意思,甚至是朱佑樘祖母周太后的决定?

我个人是倾向朱佑樘自己的主意。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樘已经虚龄18岁了,有自己独立的个人见解。成化二十三年春天,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病逝。悲痛欲绝的宪宗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并于当年九月驾崩。

孝肃皇后周氏 像

这个时候的宪宗,是不会在太子要娶几个老婆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精力的。而周太后作为朱佑樘的奶奶,自然是希望多子多福,不会刻意去缩减东宫嫔妃数量。那么只能是朱佑樘自己只想娶张氏一人。

其实我是能理解的朱佑樘的。父亲宪宗,几十年专宠万贞儿,闹得后宫人心不稳,琐事繁多。朱佑樘和母亲纪氏,说到底也是这些事情的受害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