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一个装备虎式坦克的重型装甲营战斗力有多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很长时间内,清军都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这是由清军当时的装备水平、基本作战样式决定的。

而一营的规模,也因实际情况而不同。

绿营的一“营”规模

清军入关后,由于满、蒙、汉八旗兵大约只有20万左右,要平定天下,不敷使用,因此,以归附明军为基础,另组了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因此,他们也叫绿营兵或绿旗兵。

由于绿营本就大多来自归附明军,因此,绿营基本沿用了明军营制。

然而,明后期的营制中,一营的人数就是不固定的。

正如戚继光所说:一旗三队五队皆可,一哨三旗五旗皆可,一总三哨五哨皆可,一营三总五总皆可。

所以,明后期,一营的人数有多有少,不甚规整。大的营有3000人左右(《明御倭军制》),小的营有4、500人(《明世宗实录》)。

清代绿营的情况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类似,人数有多有少,但基本上“500”可以作为一个平均值。

绿营为何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绿营以“营”为基本建制,要回溯到明朝后期了。

原本,明朝的基本编制为:1卫5千户所,1千户所10百户所,1百户2旗总。

然而,随着热兵器的发展,这种基本编制显得笨重,不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在戚继光等人的摸索下,明军革新了战法,以”一头两翼”或“一头两翼一尾”为基本队形,再加上中军,形成3-5的编制。

在这样的战法中,一个“营”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因此,“营”也就成为明军的基本作战单位。

鸦片战争前,绿营的基本战法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一样。

绿营也是采“一头两翼一尾”或“一头两翼”队形,以“进步连环之法”为基本战术进行作战。

因此,绿营自然也就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了。

湘军一营的规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绿营“不堪用”。

此后,以湘军、淮军的编制法逐渐流行,后来清军经制军新练军队,也多以湘军、淮军的方法为基础,因此,清军的编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组建湘军时,曾国藩力求编制固定、员额固定、统领固定。

初建时,湘军陆师每营定额为360人,在1853年底或1854年初时改为505人。

其中,一营、一哨、一什,每级各配备多少人,人员结构如何,配备哪些武器,都明细规定,做到“标准化”。

如此,组织层次简化,便于指挥,冷热兵器间隔配置,利于相互支援、掩护。

然而,在组建水师时,曾国藩的“固额化”遇到了挑战。

曾国藩想仿陆师确定水师营制。

然而,实际上,各营人数的规模只能视战船的多少而定。

不过,曾国藩还是尽可能标准化。每营多少船,各类船只每船多少人,各岗位人员结构,都力求“标准华”。

但是,由于编制一直不成熟,尤其是舢板缺乏统一指挥,因此,水战仍常有不利。

1854年的湖口之战中,湘军中计,缺乏统一指挥的小船被诱出,陷入鄱阳湖内,留在长江的大船运转不灵,缺乏保护,结果湘军水师被一分为二,损失惨重。

此后,曾国藩完善了水师营制:一营长龙船8艘,舢板船22艘,全营30艘战船,500人。

到1859年时,随着湘军马队的增多,曾国藩又确立了马队营制。

4名马兵为1棚,6棚为1哨,10哨为1营。全营哨官10名,正勇240名,加上帮办、字识、亲兵等,一营277人。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情况只是曾国藩部湘军的编制,在湘军系统中,其他军队各有差异。

比如,胡林翼在组建“鄂军”时规定:每营少则500,多则700,只是划定了额度范围。左宗棠组建“楚军”时,其营制与曾国藩、胡林翼又各不相同。

湘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原因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组建湘军前并无军事经验。

因此,曾国藩组建湘军,取法戚继光。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虽然双方都使用了不少洋枪洋炮,对战术也做出过一些创新,但总体水平与明末时其实差别不甚大。

而且···曾国藩好歹是以的是明朝人为“模板”,太平军的营制“模板”则更为古老。

太平军的营制,是冯云山在紫荆山时以《周礼》为“模板”编制的···

所以,曾国藩的营制还算是“先进”的···

只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

淮军、练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对湘军编制做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由于淮军的洋枪洋炮远多于湘军,又与“洋枪队”接触较多,因此在编制、训练上做出过不少改变。

不过,正如李鸿章所说,“湘淮营制,同一家法”,总体上与湘军是比较类似的。

湘军、淮军的编制方法,虽然在镇压太平军、捻军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上与同时代的西方军队差距甚大,横向对比,仍属落后。

然而,大清却仍以湘军、淮军的方法进行经制军的改革,“徒袭湘淮成规”,可谓遗憾。

现建陆军的营制

甲午惨败后,袁世开认为,“虽由调度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

因此,他建议:仿照德国陆军的编制,指定新建陆军营制。

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4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

其中:步兵营,一营1554人;炮队营,一营1651人;马队营,一营809人;工程队营,一营510人。

上述数字,包含了军官、士兵,以及文职人员、伙夫、长夫等。

对于各类人员军饷、装备、训练,袁世开也都做了详细规定。

与此同时,张之洞等人也开始操练新军。

这些新军的营制各不相同。

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步兵1营只有250人,骑营180骑,炮营200人,工程营100人;步兵1营只相当于德军1个连。

与袁世开一样,张之洞操练心军时,也取法德国陆军,也都坚持了4个兵种独立成营的方式。

这种编制采用了西方列强军队的组织结构,设立了独立兵种营,成为能适应近代战争要求的多兵种合成作战单位,应该算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进步。

当然,要真正实现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设想,就必须在营以上再设立常设指挥机构。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优势与弊端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利于中央集权。

以绿营为例。

绿营按其所属,分为“标、协、营、汛”。

其中,标与协、营之间,只有统属关系,没有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总督、巡抚,可以依命令指挥各营,但在平时,对各营只有监督之权,管理权限十分有限。

所以,营,以及被分散各地的汛,“化整为零”,不足以尾大不掉。

但弊端也是明显的。

以“营”为作战单位,在镇压国内起义时尚可,但在应对大规模近代战争时却暴露避短。

以平壤之战为例。

当时,左宝贵一个人直接统辖了15个营!

由于营以上没有常设指挥机构,各营都直接听命于左宝贵一人。

可是,在近代战争中,火力凶猛,战场范围大,左宝贵根本不可能实时观察到各营的战事,而各营之间又没有配备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左宝贵一个人怎么可能掌握各营的实际情况呢?

因此,甲午陆战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清军将士阻击坚决,日军遇到挫折。然而,日军往往能找到清军各营的结合部实施打击。由于清军各营缺乏持续、高效的统一指挥,往往无法对此一筹莫展,并很快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