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是什么意思(中国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中国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四大文明大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幸福乐园,是拥着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是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制造业大国,是军事实力排名第三的军事强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领路人和维护世界和平有责任和有担当的爱好和平的大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富右特色社会主义的典范之国!

韩国是“泡菜国”,日本是“寿司国”,那老外咋称呼中国

炒菜国。

在欧美,无论是最为人熟知的炒面炒饭,还是咕咾肉、柠檬鸡,都被归类为wok,取炒锅“镬”的音。这就如同我们经常分不清咖喱的分类一样,许多外国人也分不清炒菜的种类……

正如许多人认为韩餐=泡菜、日本菜=寿司、意大利菜=披萨意面一样,许多外国人认为中餐=炒菜,在欧洲,还有许多中式快餐厅直接打出“wok”的招牌。

其实,对于外国人这种误解,我们不必太介意。因早期中餐的宣传主力是在国外工作的华工,没有专业的厨师做基础,烹调相对简单而且单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刻板印象。

如今,出国留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也逐步加深,相信这种刻板印象会一点点改变的。

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

华夏,是约8000多年前的古中原人的自称。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无数代人,所以我们也自称华夏子孙。“华夏”二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又来源于何处,我们根据史载来推理推理。

“华”、“夏”两字在上古时期是通用的,古籍中“华”和“夏”都代表中原地方,先秦典籍中也用“诸夏”,或者“诸华”,意思一样。如《左传》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早的“华““夏“连用合称“华夏“的史籍记载出现在春秋时代,《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我们先来看看“华”字的出处,比较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出处。

一、“华“源于华山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这个名词,与“华夏”一词最早记录为同一时期。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内。

华山北峰海拔1614米,西峰海拔2082.6米,南峰海拔2154.9米,东峰海拔2096.2米,中峰2037.8米,可见其险峻。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险,古人因自然敬畏,以“华”为贵。

二、“华”源于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华胥最早记载于《列子·黄帝》中:“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由此可见古人对华胥国的盛赞。

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有对华胥的评价,称其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再到中华,一脉相承。华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出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以华胥之“华”谓民族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华”源于华服

“华”,与“花”相通,因此也可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花开满枝的样子。

“华”也有红色的意思。相传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

梅颐《伪孔传》中有“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中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中注释:华,荣也。

所以“华”源于华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华”,我们来看看“夏”。“夏”的来历相对简单多了。

一、“夏”源于夏水

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即汉水。

汉水自北向南、发源于陕西汉中嶓冢山,《禹贡》中有:“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径流贯通川陕豫鄂四省,是古代中国腹地一条连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汉水为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提供着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条件。

夏水对古人繁衍生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以“夏”为尊,是有可能的。

二、“夏”源于夏族

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夏族便是一支。在今甘肃、河南、山西一带活跃。因自然环境的变迁,夏族也不断迁徙。东迁的分支称为东夏,西迁的称为西夏,还有生活在原地的称为大夏。

《左传》中“裔不谋夏”的“裔”为遍地,“夏”指中原,意为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中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夏族的领地。

三、“夏”源于夏朝

夏朝,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因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把文化高的地方称为“夏”。

《说文.部》中有:“夏,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北方狄,东方狢,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申之义为大也”。

以夏禹氏的“夏”命名第一朝代,“夏”也就意义重大了。

后记

既然“夏”有“夏族”的意思,那么“华”为什么不可以代表“华族”?

我们都知道,华夏子孙也称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两位始祖之后。

黄帝是夏族的首领,带领夏族部落确立了夏族的统治地位。

反观姜姓部落中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的炎帝,此时正被放逐。

我们知道有夏朝,但有人听说过华朝吗?没有。除了后来与黄帝联手打败蚩尤,华族并没有什么建树。后人给炎帝的定位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并非华族首领。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华族首领。所以推测“华夏”取义华族的“华”,有道理,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但是,无论“华夏”二字源出何处,“华夏子孙”,定是每个中国人最自豪的称呼。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