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你,最美
发布时间: 2023-07-11

今天是2023年3月5日

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

发表60周年纪念日

也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

雷锋精神更是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雷锋,从来不曾走远

他就在你我身边

近日

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

先进典型名单公布

北京经开区1名志愿者

2个志愿服务组织

1个家庭获奖

首都最美志愿者

李连伟:在工地志愿服务队的2500个小时

展开全文

从北京西站到北京经开区驾车大约30公里,一个月前,中建-大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建-大成)的李连伟每天最多要跟车往返四趟,将农民工兄弟接上车,帮助他们安心返岗。作为中建-大成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这只是李连伟7年来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雷锋精神进工地”、“幸福空间”义卖会……他用25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和2022年“首都最美志愿者”称号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为了推动“雷锋精神”进一步在建筑工地上落地生花,2017年中建系统首个工地雷锋班成立,李连伟如愿成为工地雷锋班的第一批成员。在李连伟的号召下,不断加入的青年农民工志愿者为工地雷锋班注入新鲜血液、凝聚强大力量,通过在工地及周边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便民维修、理发服务等活动,这些青年农民工志愿者找到了建筑工作之外另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

除了让志愿服务的种子撒播在建筑工地,李连伟的身影多次出现街头。当试图把25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拆开细数,李连伟能记起的只有寥寥数笔:那是盛夏时节,在世园会“暴走”为游客寻找遗失物品时头顶的烈日;是冬奥会期间,为保障车辆安全有序通行在北京经开区街头扫出的雪堆……尽管志愿工作并不轻松,但李连伟甘之如饴。

“今年是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刻领悟到‘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它永不过时,代代传承。”李连伟说,作为一名青年建设者,希望未来能够把志愿服务精神和建设工作更好融合,让“雷锋精神”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赢海庄园社区志愿者组织:老中青少同参与,走出特色志愿服务之路

“时隔三年,非常荣幸能够被再次评为‘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几年来社区老年志愿者不减,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年轻的志愿力量,这次的奖项是对老中青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成果的肯定。”北京经开区赢海庄园社区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张艳红说,从创建之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志愿者200余人,赢海庄园社区志愿者组织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特色志愿服务之路。

如何保障老年居民日常需求?怎样维护社区整体环境?围绕这些问题,2016年,赢海庄园社区志愿者组织应运而生。成立初期,该志愿者组织不仅借助社区微信群发布招募通知,还通过组建合唱团、“诗书摄”等文化队伍,并从中积极挖掘志愿者,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社区逐渐建立起包括在职、退休、青少年、爱心人士、共建单位5个志愿者库及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用“漂流书箱”传递书香。平日里,居民们会把捐赠的书籍放入社区建设的15个“漂流书箱”中,每一年,不断更新的书籍不仅可供社区居民阅读,还会“漂流”到聋哑学校等需要书籍的地方。据张艳红介绍,书箱的录入、整理全靠志愿者,每一个书箱都会有3到5名志愿者共同认领。

用“平安卫士”共护平安。在赢海庄园社区分布着若干个地下车库入口,因为地势较低,汛期雨水极易对地库内停放的车辆造成损坏。每年汛期到来前,赢海庄园社区志愿者会齐心协力,装好沙袋;暴雨预警时,他们会动员大家将车提前开出地库,做好防汛准备;雨势变大后,志愿者们冲锋在前,帮助物业工作人员叠放沙袋,共同抵御雨水的冲击。

“志愿者是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以‘助人自助’的治理理念,通过社区志愿者不断传承发扬的‘雷锋精神’,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焕发社区活力。”张艳红说。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志愿服务队:让志愿精神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百米长廊,一组“长台关战国编钟”格外引人注目,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并非是仿制模型,而是由该校志愿服务队创新品牌项目“BJEA校园纸张零废弃”发起,雕塑教师与社团学生共同参与,用废纸完成的一组精美文创作品。

“BJEA校园纸张零废弃”项目基于学生日常观察。师生们用过的草稿纸、过期试卷、作业本等废纸几乎每天都在产生。如何将这些废纸有效回收并变废为宝?该校高二年级学生从校园环保理念出发,提出废纸回收公益行动计划,随后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由校级志愿服务队以社团招新方式在校内招募可长期提供志愿服务的学生,成立专门项目组,通过在教学楼楼道、教室设置废纸回收箱的方式,为全校师生提供废纸清运和分类服务,定期回收、整理后移交再利用部门。项目运行一年多时间就收集校园各类废纸500余公斤。

为实现纸张“零废弃”,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废纸再利用进行了深入探索。针对回收纸张“满纸率”不足现象,同学们将未写满字的部分裁剪、订装,制作成草稿本,置于学校食堂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去年暑假,大家还为校园废纸找到了文创艺术品的“归宿”——用其制作新学期开学铃声装置。经过商量、策划,学生雕塑社团的同学们很快行动,在假期里花费两周时间完成碎纸、浸泡入胶、上色、阴干等8道复杂工序,手工塑造了一套中国传统乐器编钟,并通过为编钟加装电子录放音装置的方式令其发声,最终搬上学校9月开学典礼的主席台,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奏响新学年开学铃声。去年8月,该项目分别荣获全国中学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和首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两项殊荣。

此外,象征志愿精神的“小蓝帽”“蓝马甲”遍布校园每个角落。每逢午餐时分,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志愿者便轮换到餐厅志愿服务岗“上岗”,从餐盘回收、擦桌子、清洗塑料盆,到引导同学们做好垃圾分类和餐具整理,参与到用餐服务的每个环节;校门口志愿服务岗上,“小蓝实用价值和创新精神的校园公益项目”志愿者们每天提前到校,引导骑车同学停车就位,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图书管理员志愿服务岗上,“小蓝帽”志愿者利用午休时间协助师生检索、借阅和归还书籍;每年9月开学季,该校还组建起“新生帮帮团”志愿服务队,由非毕业班高年级学生志愿者在课间轮班上岗,为新生提供长达一个半月的路线指引等服务,助新生更快熟悉校园环境及生活……

自2018年成立至今,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并在服务项目上注重创新性,赋予其时代新内涵,累计培育红十字医疗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几十个,千余名学生参与其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奉献和助人的成就感,自身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达到了志愿服务育人的良好效果。”该校团委老师刘志敏说。

首都最美志愿服务家庭

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刘超家庭”:志愿精神是多彩的蓝

父亲对刘超说,“你穿上我的志愿者马甲吧,就像咱们父子一起在社区门口站岗一样”,说这话时,老人刚刚做完脑部手术,他放不下卡口执勤的任务;刘超对儿子说,“做志愿者是来自内心的情愿,没有功利目的”,说这话时,儿子刚刚从“垃圾分类”宣传阵地上演讲完回来……刘超一家六口人,每人手里都握着几个志愿证书。因为全家经常参加志愿服务而在所居住的亦庄新城瀛海镇瀛海家园一里社区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刘超更是被先后评为“首都最美志愿者”“绿色生活好市民”“北京市五星志愿者”,此次刘超一家被评为“首都最美志愿服务家庭”。

2019年,刘超成为一名志愿者,至今已经有四年。“很惭愧,感觉自己加入晚了。”刘超说,自己成为社区志愿者很大程度是受父亲的影响。瀛海家园一里是回迁小区,邻居间都相熟。只要谁喊一声“四哥”,刘老爷子肯定出手相助。2013年,老人干脆身披蓝色马甲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看着父亲每天在大门执勤点、小区楼宇间、垃圾桶前忙得不亦乐乎,刘超于是在2019年申请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才知道其中的不易和快乐,明白了其中意义和使命。”刘超说,让他感到震撼的是父亲的一句话。2022年,老人因为脑部肿瘤进行了手术,术后视力未恢复。此时,正是社区站岗执勤需要人手之际,父亲说,“你穿上我的志愿者马甲吧,就像咱们父子一起在社区门口站岗一样。”每每说起,这个40岁的男人都会哽咽不已。父亲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刘超和全家。

问刘超志愿精神是什么颜色的,他说那是多彩的蓝。不过,刘超表示,“我们都知道志愿蓝这个词,其实志愿精神还是‘红色的’。”刘超解释说,其所在社区之所以能打造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志愿力量,离不开党建引领。“志愿精神还是绿色的。”刘超说,社区一直在实施“以红带绿”举措,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党日、桶前值守等活动,而他也是垃圾分类的坚定践行者。几年来,他坚持每天早上7点至8点到社区参与“守桶”值守活动,为居民一遍遍做着讲解,用热情影响着邻居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不仅自己做,还要带着孩子一起做。于是刘超的一双儿女先后成为了垃圾分类宣传员。不久前,刘超一家六口人合拍了一张“志愿照”,照片中大家笑得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