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大暑凉飕飕,立冬笑死牛”是啥意思有道理吗?小暑将至,老话“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今年啥时候最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农村老话“大暑凉飕飕,立冬笑死牛”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俗话说:大暑天一到,稻在田里笑,人在屋里跳。今年的7月23日就是大暑了,如果按照三伏天的时间来算,23日时中伏的第二天,难怪老人都说大暑过后是真正的炎热到来了,而这句“大暑凉飕飕,立冬笑死牛”似乎有违常理。但不能否认过去农村流传下来的俗话大多是经验得来,并非空穴来风,所以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大暑节气太阳到达了黄经120°,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开始,地里的农作物生长也是最旺盛的时期,这其中包括了北方的旱灾、南方的洪涝、风灾等越发的频繁。因此,每年这个时期的光、热、雨三者都是最多的时期,三者相互促进形成了农作物最好的生长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的农民任务繁重,不仅要抗旱,又要排涝,还要预防台风的侵袭。

转而看今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今年的北方异常的干旱,三伏气温却始终热不起来,直至22日中伏的开始晚上睡觉还要盖一层被子,要在往年我们北方早已经热的铺凉席了,而据南方朋友说也是这个感觉,而且南方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的大雨小雨,甚至洪涝灾害。那么这种大暑节气热不起来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常年种地农民都知道俗语“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萝”,所以这个时期是早稻抢日,晚稻播种抢时的时期,不仅可以让早稻避免大暑过后天气灾害,而且还能早早的栽插双晚稻。但大暑原本就该高温,这对地里的水稻十分有利于作物扬花灌浆,然而如果像今年这样后期气温一直热不起来,就会影响水稻等作物的杨花,结实率明显下降,出现水稻空秕率增多,造成稻粒青米较多,千粒重显著下降,不仅减产严重,而且出现只长茎不长粒的情况。剩下的茎叶自然会在后期存储晒干以作牛羊的饲料。

那么“立冬笑死牛”自然就是说大暑凉飕飕导致的农作物空秕率增多,产量下降,自然茎叶增多,家牛过冬可以吃的饲料就多了,牛当然要笑开了花。所以这句俗语你懂了吗?这可都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小暑将至,老话“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今年啥时候最热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从小暑到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俗语“小暑热的透,大暑凉飕飕”,是说在小暑节气如果天气热的很,那么在大暑时天气就会凉飕飕的,这么说的有道理吗?今年啥时候最热呢?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嗖嗖”,只是劳动人民常期观察得出来的经验,不是绝对的,大多数年份应该都是正常的,俗语说的这种情况不见得年年都有的。

今天我们迎来了小暑节气,小暑后,就是夏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了。我们这里今天闷热,气温不是太高只有33度,但感觉到比较热,湿气大,身上粘不舒服。当然,全国各地还是有差异的,但还是以湿热为主。

按照节气总结的规律,到了小暑,天气只是热,到大暑才是一年之中的最炎热的时期。暑,就热的意思,小暑应该是小热,大暑应该是大热。既然节气是从小暑至大暑,天气热的程度也应该是从小热到大热。

大暑节气后,到了立秋节气,天才开始变得凉爽起来,这就是正常的天气变化的规律。否则,就是说天气有异常。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嗖嗖”,就是小暑不是小热了,不正常了,是大热,热透了,这才导致到了大暑,天气反而不热了,凉飕飕的。

“小暑热得透”,说明这个人节气天干少雨,炎热高温,没有降雨进行缓解,才“热得透”。

这种现象到了大暑,天气该热的时候,却连续降雨,大暑热气于是很快被连续的雨水降温,出现了民间所说的“小暑热透”,“大暑凉飕飕”的局里。这既正常也不正常,只是天气变化的一种正常表现罢了。

话又说回来,2021年,也就是今年的夏天会不会出现“小暑热得透,大暑凉嗖嗖”的情景。就目前天气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很异常征兆。

所以,在我看来,今年不会出现俗语“小暑热得透,大暑凉嗖嗖”的天气现象。还是一个正常年份,还是会小暑小热,大暑大热的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夏天还要热多久俗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有道理吗

文 | 读书君

一提起大暑,心中就像着了火。大部分人对大暑的感受,是用毛孔去感知的,空气中无时无刻在提醒我们,现在是“蒸桑拿”的时期,人挤人,就像铁板烧上的咸鱼一样。水泥地面、板油路上腾腾升起的热气,无时不在告诉我们:高温,红色预警!

都说寒冬腊月容易“熬走”老人,其实炎热的夏天,也容易送“走”人,天气热过头了,扛不住了,人也就“凉凉”了。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暑,炎热的意思,大暑,即炎热到了极致。大暑,持续高温,这是一年当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此时“湿热交蒸”达到了最高峰值,人在室外多待一会,不仅可能会中暑,甚至会危及生命。

近些年来,气温似乎在不断攀升,且过于异常,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万物被太阳炙烤得火辣。此时,不知道后羿在干什么,那张弓还在吗?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农历六月二十三,大暑刚过,高温炎热依旧,热到你我和烤肉之间就只差撒把孜然了。为此大家不禁想问:今年夏天还要热多久?俗语“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又是什么意思?

01 大暑之热也分“三候”

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的程度来说,还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的气温最高,在南方一些地区,气温可能能飙升到四十多度,此时北方的雨水也特别多,所以俗语有曰:“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①“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原来,大暑的时候,萤火虫通常在夏季的水边的草根上产卵,幼虫入土化蛹,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会破土而出,变成虫。

由于古代生产条件和认知水平有限,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繁衍出来的,所以就得出“腐草为萤”的说法。

当然,抛开认知错误不说,这里也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当夏季傍晚看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游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时已经基本上已经进入到炎热的时节了。

②“二候”:土润溽暑

“溽暑”的意思是暑湿之气,指盛夏。这时候,温度高,空气闷热、湿度大,土壤也比较浸润。

众所周知,炎热夏季,天气说变就变,高温潮湿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二候”到了,正是暑气之时,这时候的闷热、潮湿,容易让人心生困倦、烦意,但是此时却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