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怎样来分,平分,还是权力实际控制进行疆域划分?“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三家分晋”是怎样来分,平分,还是权力实际控制进行疆域划分

如果只看电视连续剧,会觉得三家分晋只是一场晋阳之战而已。赵襄子击败智伯,与韩魏两家分了智氏领地。

真实的历史却是“三家分晋”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而若要从根源上探讨晋国的分裂,更要从春秋早期开始说起。

一 以小代大,公室衰落

前745年,晋国第十二位国君晋昭侯将他的叔叔姬成师封于曲沃,称为曲沃桓叔。

前678年,曲沃桓叔的孙子姬称杀死晋国国君姬缗,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姬称为晋国国君——曲沃小宗自此取代晋国公室大宗,史称“曲沃代晋”,姬称即晋武公。

前677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位,即晋献公。献公在位时期,为防止大宗反扑,将晋国的公室子弟诛杀殆尽,起用士蒍、荀息、等一大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为晋国日后的分裂埋下伏笔。

二 世族竞争,强者生存

前633年,晋献公之子晋文公姬重耳设立六卿,以其分担晋国朝政。此时晋国公室早已凋零,六卿就在狐氏、先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几个异姓世族中挑选担任,两百多年的残酷淘汰就此开始。

前621年,狐射姑在迎立新君问题上与赵氏起冲突,逃亡北狄和潞国。狐氏衰败,出局。

前596年,先榖被排挤逃奔狄国,策划反攻未成。先氏族灭,出局。

前583年,晋景公欲遏制世族,加强公室实力,号召其他世族攻击已经连续两代执政的赵氏。赵氏被灭门,只剩下赵武活下来,赵氏孤儿的故事即来与此。后在韩氏的帮助,赵武重新继承赵氏。

前552年,栾盈被范氏驱逐,两年后借齐国军队回攻晋国,兵败身死。栾氏族灭,出局。

前497年,赵氏、智氏、魏氏、韩氏联合驱逐范氏、中行氏。四年后,范氏、中行氏借助齐国力量反攻,战败,退出晋国政坛。

前458年,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至此,晋文公时代的十几个世族只剩下他们四大家。

三 晋阳之战,奠定格局

前455年,智氏以赵氏拒绝献地归还晋国公室为由,联合韩氏、魏氏围攻赵氏的晋阳城。赵氏说服韩魏两家临阵反水,智伯战败被杀,智氏族灭。

前452年,晋出公姬凿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韩赵魏三卿,战败后病死。此后,三家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逐渐瓜分了。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请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天子同意,三家正式立国,但仍给晋国公室保留极小的领地。

前376年,赵、韩、魏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存的土地,晋国最终灭亡。此时距离晋阳之战已经过去整整79年,距离晋文公设立六卿整整257年。

三国建立之初,领土交错,这是因为最开始晋国国君给他们的封地就是分散的,他们在吞并其他世家土地的时候,也是一块块分散着吞并(从文章第二部分配图可以看出)。所以韩赵魏三家在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多次交换过彼此领地。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不允许立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为贵族,因此晋国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们纷纷到其它国家做官,由于晋国排斥同姓王公,直接导致晋国无王公,而引起外姓卿大夫的崛起。

后来当政的晋文公搞了一个三军六卿制分享晋国的军政大权,因此晋国的军政大权逐步掌握在外姓的六卿之中,国君强有能力,尚且还能控制国政,一旦国君弱且昏庸,晋国的国政就全部被卿大夫掌握。

晋国经过近两百的发展,权力逐渐掌握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国卿大夫手中,晋国国君反而成为傀儡,毫无权力,被这六国卿大夫控制。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在位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位卿大夫相互争斗,结果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亡,公元前453年赵氏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迫于形势,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晋国正式灭亡。

晋国最后一任国君是晋静公,公元前377年即位,在位仅2年,公元前376年被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把晋静公废除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

晋孝公,是晋静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二位国君,公元前389年即位,在位12年,晋孝公在位时期,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晋孝公多次被韩、魏、赵三家迁移,先后被迁往屯留、端氏。

晋烈公,是晋孝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三位国君,公元前416前即位,在位27年,晋烈公在位期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三国家分晋,韩、魏、赵正式成为诸侯国,而当时的晋献公被魏国控制。

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什么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

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的理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有过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是干什么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不一样,《史记》是记载历史为主,重在记载事件的真实性《资治通鉴》偏向于鉴,也就是通过历史故事讲道理,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他的核心不是历史,而是道理

将《资治通鉴》完全等同于历史原貌,这个还是需要商榷的。知常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

如果您看过《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您会发现里面的冯道形象完全不一样。《旧五代史》中的冯道是正面形象,《新五代史》中的冯道是反面角色。《旧五代史》是宋代官修史,《新五代史》只是欧阳修的私撰之史。

按道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应该采用《旧五代史》中的记载,事实上他采用的是《新五代史》中的观点和材料,同样对冯道进行批判。

宋代一直有这种编书给皇帝看的习惯,比如宋初就由学者李昉、李穆、徐铉编撰《太平御览》供宋太宗看,据说宋太宗一天看三卷。

这个弄清楚之后,我们再去看《资治通鉴》将三晋分家放在第一个故事就能理解了。

司马光在首篇说得很清楚: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分确定,也就是君是君,臣是臣。

三晋分家中的三家本来是晋国的大夫,他们是没有资格变成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平起平坐的,但是周天子却承认了他们诸侯国的地位,这等于说天子自己将天下整个秩序弄乱了。

言下之意就是周天子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

同时司马光反驳周天子实力弱了,不承认他们事实上也是诸侯国这个观点。

他说如果他们真的不顾天下指责而自己称王的话,那就不需要去向周天子请示了,显然是害怕天下舆论。如果周天子不承认,天下如果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肯定会对这三家进行讨伐的。

现在周天子承认之后,就没有办法更改了,这不是三晋破坏这种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

他在《汉纪》结束后点评时说到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不是他没有实力,也不是他没有想过,同样因为名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