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故事简介(秦代的赵高是一名佞臣,但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为什么还那么信任他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秦代的赵高是一名佞臣,但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为什么还那么信任他呢

谢谢邀请。赵高是有才无德,是历史有名的恶人、奸臣,这是主流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有复仇意识,是抱着坑害秦国的目的而为。不管怎样说,秦国灭亡跟赵高关系很大。

赵高善于伪装,又写一手好字,还懂法律知识,秦朝釆用法家治国,赵高又能说会道,又算和秦始皇同族,长的魁梧高大,赢得秦始皇信任是很正常的。秦始皇相信了徐福找长生不老仙药事情,也相信李斯诬陷韩非的事情,相信信任赵高也是正常。历史上有许多有作为的皇帝和国王处理不好家庭内部事务,死后危机四伏。像齐桓公、赵武灵王、隋文帝,就是唐太宗和康熙帝那样高智商的皇帝对家里问题都处理不顺利,弄得是心力憔悴,感到头痛。

历史上的赵高,是不是真的只会玩弄权术

作为沙丘政变的主谋,也是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赵高,其在始皇帝驾崩之后的一系列变态作为,使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于历史上的这类大奸巨恶,人们往往只记住了这些人的坏,而这些人身上的一些优点往往是被忽视的,这或许与自古以来的非白即黑的是非二元社会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直至今天,也不能例外。

如果全方位看待赵高这个人,抛开他恶的一面,赵高自然不是只会玩弄权术,而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全才。

据史记《蒙恬列传》,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这句话翻译成当今的白话文大意是:秦王听说赵高的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从这段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获得三个重要信息:

  • 赵高的办事能力很强。
  • 赵高是个法学家,精通法令。
  • 赵高担任过中车府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在这种大政策背景下,秦国成年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无非就是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如果走为吏这条道路,那么首先要入学室学习,通过考试选拔出任官吏。

秦国的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一般入学之后,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三年之后,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和审查,最为优秀者,才能进入宫廷担任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身边工作。

赵高显然是选择了为吏的道路,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读写和法律,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文法基础。赵高从小精明强干,敏捷好学,有恒心,有韧劲,成绩十分优秀,按照现代的话说,赵高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型人物。正因为赵高是众多文法子弟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才能进入宫廷,最终被秦王嬴政赏识,成为秦王嬴政的心腹近侍。

赵高担任中车府令,是秦王嬴政亲自作出的选拔任命,中车府令是皇帝的侍从车马队长,对于车马的驾驭管理,保卫皇帝安全能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一般的车马驾驭,车士至少要经过四年的训练,四年后不能良好的驾驭车马,教官要受惩处罚款,本人要服四年劳役。合格的车士,年龄要在四十岁以下,身高要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身手灵活,车技熟练、强壮有力,武艺高强。中车府,聚集的是秦帝国车御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要求,远在一般的车御车士之上。而作为中车府官署的统领赵高,自然也是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娴熟于弓箭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了向天下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本,当时秦帝国公认的三位书法大家——李斯、胡毋敬、赵高,分别用秦小篆书写了三篇范本,其中李斯写出了《仓颉篇》7章,胡毋敬写出了《博学篇》7章,赵高写出了《爰历篇》6章。

也就是说,赵高还是一个一流的书法家,在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以外,其书法能力无人能出其右了。赵高在文字小学方面的造诣,也极为精深。晚年的秦始皇将少子胡亥的教育委托于他,正是看中了他文字、书法和法学上精湛造诣。

总而言之,抛开赵高后期的恶行,赵高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特别是在文字、书法和法律上都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史书上说赵高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有极强的行政能力。只可惜后期人性私欲膨胀,玩弄权术,没有走正道,最终也死于非命,留下千古骂名,可悲、可叹!

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赵高到底是不是太监

提起赵高,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太监,只会搅乱宫廷,十足的卑鄙小人。实际上,不论是影视剧《秦时明月》系列里面的赵高,还是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都是个霸气十足的男人,并且无论是智谋还是武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人才!

众所周知,赵高在秦王朝内担任的职务是一名“宦官”,现在人们可能习惯于将宦官和太监划等号,实际上,宦官其实相当于是内臣,并且到了东汉时期才有了宦官必须阉割的条件,所以在秦朝的时候宦官并不是必须要阉割的,也就是说赵高其实就是秦王的”亲近之臣“,并不是阉人。

那秦朝王宫里面到底有没有阉人呢?当然是有的,但是都是一些犯了大错的人,这种人是得不到重用的,在宫里还会被宫女取笑,生不如死的刑罚。

而著名的《秦时明月》系列动画里面,则将赵高刻画成为了一个”神人“。秦始皇第一宠臣,秦始皇面前的大红人,官拜中车府令。同时也是罗网刺客团的首领,身边常跟六剑奴。表面忠于大秦,对秦相李斯毕恭毕敬,实则城府极深,抱着自己不为人知的目的。

他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却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整个天下曾离他不过一步之遥。他一手将秦帝国千秋万代的帝国大梦引向破灭,也将自己一并埋葬在了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他真的只是个被机遇捧到世界顶端的跳梁小丑吗?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种真实呢?

的确,从一个小小的宦官,短短几年就能够在帝国之中翻云覆雨,如果只是秦王朝里面的一个”阉人“,那这个能量岂不是太大了一些。





历史上真实的赵高到底是什么来历

说到亡秦的赵高,千百年来世人的第一印象,这厮是阉宦的鼻祖。

其实这种论调是自东汉以来历代史家的刻意丑化,意在声讨那些祸国乱政的阉患。如果深究的话,历史上真实的赵高,非但不是太监,相反是个文武全才。

借这个问题,不妨来深入地讲一讲。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由赵高的姓氏可以推断,赵高的父系应该是赵国王室的疏族。

何为王室疏族呢?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之间频繁结盟换约,为了表达诚意,约束对方,相互之间往往以王室公子作为质子。这些押在别国的质子,大多都是不受国君宠爱,遭到国君疏远的王室边缘人。

那年月,王室公子一旦被选定为质子,一辈子基本上也就毁了,能逆袭的是少数,多数都是长期滞留异国他乡,要么穷困潦倒,至死无法归国,要么中途就被迫害致死了。

赵高的祖上,大概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不幸公子,因为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最后就彻底滞留在了秦国,再一娶妻生子,后代也就成了与普通庶民无异的秦人。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这两个字一度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东汉时期有人借题发挥,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做了太监,他老婆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后来也受宫刑去势,成了太监。

1975年,《睡虎地云梦秦简》出土后,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这批秦简推断,“隐宫”一词应是“隐官”的误写。1983年,《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后,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秦朝“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与宫刑完全没有关系。

明确了这一点,赵高的身世极可能是这样的,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获得赦免后由于受刑后身体有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见人,后来就一直在隐官(劳动作坊)中劳作生活。

赵高的父亲,极可能是在隐官工作的下层文法官吏,在隐宫任职期间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后来生下了赵高兄弟。

做这样的推断,是有依据的。秦是注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