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是什么意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翻
发布时间: 2023-07-17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是什么意思

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翻译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 中国古老的记年法,即天干地支记年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即: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既望 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是已经,已经过了十五。(《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这就是没有注意学术注释与教材注释的区别。中国古书,辗转千年乃至数千年,层层辩驳注疏,情况何其复杂,这是学术注释应该注意到的。就“既望”一条,从学术注释而言,即使范先生所注亦不完全,因为学术界历来存在一月二分和一月四分的不同意见,如王国维的“生霸死霸考”就是主张四分的,按此说,则“既望”应该从阴历每月十五、十六日延续至二十二、二十三日。所以即使教材把“七月既望”注释为七月十六日,仍然是可以挑出“不够确切”处来的。

但是假如我们能意识到教材注释与学术注释的区别,那么问题就简化多了。查《辞海》“既望”条:“殷周以阴历每月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为既望。见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书·召诰》:‘惟二月既望。’后世以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辞源》“望”字条第七项义:“月圆之时。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日月相望,遥相望也。’”(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所注非常详尽,既指出后世一般看法,也略微介绍了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按教材注释不宜引进争论,当取人们约定俗成之意,那么“后世以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这两点便最值得重视,因此教材说“望”是农历每月十五也就并没有搞错。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