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归来倚仗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归来倚仗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

仰天大笑出门去归来倚仗自叹息的意思

“仰天大笑出门去,归来倚仗自叹息”的意思是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仰天大笑出门去”出自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歌行体作品。此诗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又兼采比兴,夹叙夹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在豪放跌宕的笔调中,洋溢着诗人积极奔放的生活热情和慷慨激越的进取精神,诗人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实现抱负的极其喜悦的心情和豪迈自得的心境。
“归来倚仗自叹息”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归什么意思

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回来之后依靠着自己的拐杖,然后自己叹息,这个应该是对于自己处境的一个表示,这句话好像是一个诗人说的,他是对于自己处境的一个表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不久,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8布衾(qīn):棉被。
9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0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1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2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3安得:如何能得到。
14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5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6突兀:高耸的样子
17见: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归来倚仗自叹息前一句是什么

“归来倚仗自叹息”前一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由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扣人心弦。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

和前文的“老无力”相照应。

【出处节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白话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扩展资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