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绍箕裘光大祖业(《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直到清圣祖去世,张廷玉一直在侍郎的职位上倒腾位置,始终没能更进一步,更别说是位列中枢了。因此,废黜皇太子这么大的事情,真不是张廷玉一个副部级官员能够掺和得上的。真实历史如何,我们就不去纠结了,就事论事,只说电视机《雍正王朝》里的剧情。为什么张廷玉要烧了胤禩连夜送给康熙的那封信?并不是张廷玉胆大包天,而是张廷玉切准了老板的脉。

胤禩把写封信送给老爹为什么?无非是再悬崖边上再踹胤礽一脚,把胤礽踢向万丈深渊。可是,作为一个父亲,这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作为皇帝,是否废黜皇太子,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要废,理由也必须来自皇帝,是正大光明的理由,而不是这类阴谋诡计。胤禩把写封信送来了,康熙看了,如果以这封信来定胤礽的罪,等于是公开表示皇太子之位是皇子们可以通过阴谋诡计来谋取的,这对于稳定当时的政局是相当不利的,毕竟诸子夺嫡已经近乎白热化了。但是,信已经送来了,康熙又不能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而且自己更加不能烧了了事。换句话说,彼时的康熙是纠结的。而张廷玉恰恰切准了老板的脉,一把火烧了这封信。什么意思?这封信我老张给烧了,老板你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老板你要废黜皇太子,只是老板出于对江山社稷未来发展的考量,觉得胤礽不适合皇太子之位,这里面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张廷玉的这一举动等于是递给了纠结中的康熙一个台阶,因此康熙先是大怒,转而就不再追究了。就是因为张廷玉所做的恰恰就是康熙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

除了给老板递上台阶,张廷玉此举实际上也是再给自己找退路,是在避嫌。从剧情来看,康熙跟张廷玉所说的一番话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征求张廷玉的意见。同时,写封信也是康熙交给张廷玉看的。这个时候,如果张廷玉看了,势必要当面表态。可这是涉及皇子争斗的帝王家事,无论张廷玉如何表态,都无法做到让各方面都满意。而这类事情,一旦表态表错了、站队站错了,是会祸及满门的。张廷玉烧了这封信,既是给老板康熙递上了台阶,同时也是给自己递上了台阶。我老张始终是站在老板你一边的,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老板你说向东,我便向东,你说向西,我便向西。老板你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不为任何其他人的态度所左右。

而且,张廷玉烧掉写封信的事情,即便传到胤禩耳朵里,也不会与胤禩结下什么梁子。因为胤禩送信的举动本身已经惹怒了父亲康熙,张廷玉此举让康熙直当没这回事,实际上也是变相帮了胤禩。否则,康熙如果不依这封信处理胤礽,势必就要处理胤禩,这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张廷玉此举,恰恰让这件事悄无声息地平息了,在胤禩而言,张廷玉也是帮了自己。毕竟,同样的事情,解读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除了胤禩之外,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张廷玉这是为公之举,依然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这就是剧中张廷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并不是真实历史事件。但是,基本上还是符合张廷玉这个人的处事原则的,不轻易表态、不掺和皇子争斗、一心为老板着想,这正是张廷玉后来能够为清世宗所重用的原因所在。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能深刻领会此句,谈谈你们的心里话如何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句话讲出了父母的伟大天性。任何一个父母自从孕育了自已的子女,就是责任的开始,从摇篮唱曲,咿咿教语,学前初教,十年寒窗,那一家父母不是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尽其所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生的心与血都尽注于自已的子女。因此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绝对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孝却只是相对的。甚至也有狠心的不孝子女,视父母为累赘,出现种种不孝丑态也娄见不鲜。有良心的人都认为父母是天,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大,似海深。父母给了你的身体,即就是给了你的无穷财富。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的老人很爱“操心”

中国的老人本身就特别爱操心:

1.儿子闺女结婚了,按说就应该清闲了,结果又开始忙孙子外孙子

2.孩子们长大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还经常把自己攒的钱以各种 理由给儿女,生怕他们过不好受委屈。

3.自己生病了还不敢告诉儿女,生怕他们担心影响工作。

太多太多了,中国的老人是活到老为儿女操心到老,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中国的老人就希望儿孙满堂,和和睦睦,自己受再多的苦都值得,都是对子孙的爱,不会说,只会用行动来表达。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刘备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试探诸葛亮。如果当时诸葛亮应答不对,刘备埋伏下的刀斧手就会一涌而出,将诸葛亮杀死。不过这种想法只能说太异想天开了。

首先来说,这种试探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中国古代君主继位时年幼,辅政大臣弄权,把皇帝变成傀儡的事时有发生。每个帝王在交代身后事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刘备临终前,刘禅年纪还小,刘备确实可能有这种顾虑。不过他绝对不会是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来试探诸葛亮。

一般能做到辅政大臣的,大多数的政治能力不会太低,否则早就在官场上被淘汰了。因此即使刘备是托孤给那些有野心的人——比如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当他说出“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也绝对会应答得体,不会让刘备发现任何异常。

所以这种言语上的试探除了让君臣猜忌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古代君王们在临终前不会这么干,最多是任命多个辅政大臣来互相制衡来避免出现权臣。

而诸葛亮的政治水平在三国时期也是首屈一指。刘备和他相识多年,对诸葛亮的能力也是知根知底,绝对不会浪费时间问这种没意义的问题。

其次来说,蜀汉当时人才凋零,刘备也只能选择相信诸葛亮。

在魏蜀吴三大集团中,刘备的起点最低,起家最晚,人才也最少。而且在刘备夺取汉中以后,法正、黄忠等人先后因病去世,张飞遇刺身亡,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又损失了大批人才。

到刘备托孤前,蜀汉集团元老级的人物基本损失殆尽,第二代人才也折损大半。刘备选择辅政大臣时的选择范围就很有限。真正能让他放心的,也就是诸葛亮和赵云等少数元老而已。

更重要的是蜀汉这会可不是太平盛世。经历了两次大败以后蜀汉实力大损,外有魏吴的压力,内有南中等地的叛乱,可谓是内忧外患。此时刘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力挽狂澜,避免蜀汉覆灭的人才,不是顾虑什么权臣专权。而当时蜀汉内部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刘备实际上没有选择余地。

所以刘备托孤时不会用这么低级的手法去试探诸葛亮,加上他没有其他选择,说的应该是真心话,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刀斧手。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雍正王朝》追比国库欠款为什么叫“追比”

这个问题以前回答《雍正王朝》里“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也有很多粉丝问到过,我也解释过。不过还有很多粉丝认为我写错字了,是“追逼”。

的确“追比”里面又“追逼”的意思,但它是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

古代用于朝廷或者官府限令底下差役去办理某件差事,并且约定相应完成的期限和完成程度,但是到了期限尚未完成的,官府可以加以如仗责、监禁等惩罚措施予以继续追逼完成差事。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其实是学过这个词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