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历史名人有哪些(注意: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盛小云的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姜姓历史名人有哪些(注意:必须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按照题目要求,姜姓名人,列表如下:

△姜春云,1930年4月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姜恩柱,1938年1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我国著名外交官,历任外交部原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原主任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原主任、中联办原主任 。他是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的首任主任。

△姜思毅(1920-2009.1.1),天津人,1988年 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西南军区军大五分校第一副政委、校党委书记兼贵州修文县委书记,总政副秘书长、总政宣传部部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训练部副教育长、政治学院副院长等职。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

姜姓名人,了解的不是很多,欢迎大家补充,共同学习涨知识。

盛小云的介绍

盛小云,女,汉族,1969年1月生,民进会员,苏州评弹演员。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曲艺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盛小云出身苏州评弹世家,先后拜邢晏芝、蒋云仙为师,她嗓音甜润,运腔委婉自如,说唱俱佳。 擅唱俞、丽、蒋等流派。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演出获得赞誉,2004,2005年分别在上海、杭州、苏州、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专场演出。

代表作品有弹词开篇《姑苏水巷》、《倾杯·石城春望》,长篇弹词《啼笑因缘》、《游龙传》、《白罗山》,中篇评弹《大脚皇后》、《雷雨》等。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3月4日在台湾的第一次公演,成就“中国最美的声音“ 。

概述图片来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盛小云

  • 别名

    陈红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 出生地

    苏州

  • 出生日期

    1969年1月

  • 职业

    苏州评弹演员

  • 毕业院校

    苏州市评弹学校

  • 代表作品

    莺莺拜月、新木兰辞、白蛇·断桥等

  • 主要成就

    中国曲艺牡丹奖、电视金鹰奖等

目录

1人物经历

2所获奖项

3人物评价

折叠本段人物经历

盛小云原名陈红卫,出生评弹世家,父亲陈瑞安是上海青浦人,苏州弹词演员。母亲盛玉影是浙江平湖人,也是苏州弹词演员。父亲习弹词拜的师父是擅说《落金扇》和《游龙传》的唐竹平。母亲学弹唱跟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苏州弹词名家周玉泉,擅演的主要书目是据周振玉说演本改编的《白罗山》。以此而论,盛小云应当是苏州弹词的门里子弟和世家出身了。

那个年代,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都被禁演,评弹也被称为“靡靡之音“而受到重创

1978年,读小学二年级的陈红卫跟随父母回到了苏州,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才知道父母原来是从事评弹这个职业的。复苏的评弹演出异常兴旺,小红卫也开始出入书场,觉得说书“蛮噱格,好白相“(苏州话蛮滑稽,挺好玩的意思)。小学寒暑假演长篇,小红卫就泡杯茶,坐在书场里听,长书一听就是半个月。盛小云那个时候最喜欢吕也康的《三国》,就这样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评弹。

1979年,陈红卫10岁。江浙沪地区举办了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大会书,盛小云的父亲因为长期脱离舞台,在评弹团做后勤,负责接待。目不暇接的长篇、短篇,让小红卫大开了眼界。

常年漂泊在外演出的父母最牵挂的就是盛小云,因为三个姐姐都已出嫁,小红卫一人在家根本没人照顾。因而陈红卫上初一时,父母终于和她一起做了个决定:学评弹。

初学评弹的日子,宠爱她的父母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她请了三个月假,跟随父母去跑码头,一边走一边学。是不是这块料,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三个月了。她嗓子亮、乐感好,唱是没有问题的,而评弹却是门综合的技艺,说噱弹唱,一样也不能偏废。她刻苦地学,练口齿,练手指,这三个月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三个月后,她退了学,正式上台演出。父母为盛小云安排的登台演出是开篇《莺莺操琴》。盛小云记得是在常熟农村的一个小书场。父母先上台打招呼:今天我女儿奉送一个开篇,学了三个月不到,大家听听看行不行。 盛小云当时12岁,评弹演员坐下来脚要踏到踏脚,可是她个子小,根本就踏不到,只好用脚稍微勾到一点。

开篇唱完,台下掌声四起。乡下码头,一般不拍手,开篇完了,就唱正本,大家听完就走了。这次掌声送给一个小姑娘,确实是个不小的鼓励。“记得当时我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鞠了个躬就下来了。“ 下得台来,妈妈说,你倒一点都不惊慌的嘛。盛小云答:其实脚都在发抖,只是外表看起来表静定自若而已。在艺人来说这其实是项非常难得的素质,有些人掩盖不住自己的惊慌。

这次破口之后,盛小云决定正式学习评弹。这也是盛小云从艺的开始,从此她脱离了学校,她的名字也改成了“盛小云“ 盛小云跟着父母一边跑码头演出,一边上夜校补习文化课程,两地赶,来回跑。

1983年,盛小云考入苏州评弹学校。

1986年,盛小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苏州市评弹团。评校毕业正式进团后,盛小云和父亲搭档,跑的第一个码头在常熟乡下。坐车到王庄镇,再乘拖拉机到了乡下,说《白罗山》。冬天,小小的书场里放着些长凳,一开始只有七八十人。后来,人越来越多,不断有农民举着长凳挤进来,见缝插针坐下去,一直坐到门外的老虎灶旁,坐到了近200人。

第三个码头在张家港。城里有两家书场,只有5分钟的距离。另一个书场里的是当时正当盛年的两位演员,名头盛小云 响。碰到这样的敌档,如果说得差点,可能观众会跑光,那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演出前一天夜里,盛小云做噩梦了,梦见只来了7个观众。提心吊胆上了台,听众却一天比一天多,最后天天客满。两个胜仗打下来,盛小云心里有了底,再也不慌了。

她和父亲拼档,母亲在台下听。每场听完,总给她提意见。和学艺时一样,依然是一家三口。

从评弹学校毕业的第二年,她就去拜邢晏芝为师,因为她想学邢晏芝的弹唱。邢晏芝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副校长,人称“祁俞调“,她在弹词流派俞调的基础上,又溶入了“祁调“的某些音乐元素,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拜师后,邢晏芝在弹唱方面教了盛小云很多。

1989年,盛小云作为江苏的唯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跟赵本山同台。

1992年,盛小云如愿以偿地跟着蒋云仙学习《啼笑因缘》,她和蒋云仙拼档合作,吃住行都在一起,学方言,学表演,也学做人。

1998年3月4日,盛小云赴台湾演出,演出的茶楼开门不到10分钟便客满,轰动台湾。盛小云被当地媒体称为“道地的苏州美女“,她的吴侬软语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2002年,艺术职称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

二00五年五月,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评弹演唱会在纽约华埠举行,约一百名侨界人士出席;同年,苏州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的台湾演唱取得园满成功,当晚,在台北另一个顶级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柏林爱乐“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对垒的局面,盛小云演唱会票房却未受任何影响,销售一空,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爱乐媲美。

2007年11月,她当选为中国曲协副主席。

2009年1月29日,苏州市评弹团盛小云、金丽生应邀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中国地方曲艺专场演出。两位艺术家带去了传统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和长篇弹词选回《武松·大郎做亲》,演出用英文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