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暖冬还是冷冬?冷冬和暖冬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2020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2020年暖冬的概率极高,虽然如今有拉尼娜现象的酝酿,就算是出现了,但是也未必能够改变气温偏高的局面,所以说拉尼娜现象虽然是引发降温的信号,但是热依然是在它的“顶端”,世界气象组织也才发布了说明,2020年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我们看看最近的气候情况也就明白了,首先2020年关于极端气候现象还是不少,特别是关于“高温”的说法非常多,例如:北极在今年出现了38度极端性高温。

而最近几天关于日本的近海“海温”异常又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不少人都在说是不是跟海洋区域的“拉尼娜现象”酝酿存在一定的关系,确实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起来,但是也无法肯定最近日本近海的不断升温,是否与拉尼娜现象存在关系,但是它的存在必然影响气候。

因为在自然气候变化之下,拉尼娜现象的发展也是属于正常的现象,所以不具有直接性的说明日本近海温度的一个转变,那我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下日本近海温度异常到底如何,然后再说拉尼娜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会不会对我国产生极寒的模式。

日本近海温度多“异常”?

根据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数据来看,日本最近的南部海洋区域的温度出现了极其“异常”情况,海面温度大大的高出了正常水平,其中关东东南部,四国/东海以外和冲绳以东区域非常的明显。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区域基本上在8月,都是创下了高温的记录,其中最强的时候,许多区域的海洋温度都是超过了30度,真的是“海水翻滚”的模式。

而从平均值的数据来看,其中日本关东东南部地区为29.3°C(正常值为+ 1.6°C),四国和东海以外的地区为29.8°C(正常值为+ 1.7°C)和30.7°C(冲绳东部地区的正常平均值)两者的差为+ 2.1℃(均为初始值),从1982年开始具有分析值以来,是8月份的海面温度最高时段,也是8月份的正常差最高的时段。

而接下来,日本还将可能出现相应的情况,预计到9月下旬海面温度都不会减弱,这将可能给日本带来重大的灾难,因为最近有台风路过,这相当于是“催化剂”。

那日本近海温度异常与拉尼娜酝酿有关吗?拉尼娜会出现吗?

很明显,这里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在这几个方面,那就是日本东部/西部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太平洋高压太强、同时还有强烈的暖风和日照影响,所以这导致了日本近海温度异常的波动。而对于拉尼娜现象的发展,确实可以说明在如今也在发生之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预计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为60%,所以这个概率还是很高。

同时我们最近几天也看到了指数区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如今最低已经在-0.6度到-0.8度区间了,这足以说明它的发展已经在近些之中,所以对今年的气候影响可能会缓慢的出现,基本上是可以确定会出拉尼娜现象。当然大家都知道,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一样,都是涉及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温度波动,以及各层大气环流变化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了,它的降温信号即将出现,所以我国就容易出现冷冬或者偏冷的情况。

我国会不会像2008年一样严寒天气?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拉尼娜现象确实具有降温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2008年一样的严寒气候现象,因为如今全球变暖是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在2020年我们也看到了高温还在持续上升,所以即使拉尼娜现象确实发生了,它的降温信号也不足以抵消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影响,科学家们已经明确说明了,同时2020年依然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之一。

从8月近海地区出现异常高温都知道,如今的气候依然是以热为主,海洋高温度都这么高了,在陆地区域的影响肯定就更大了,所以说更多的是偏向于暖冬,而我国也不太可能出现2008年一样严寒的天气情况,什么冰天雪地的模式,也许我们很难在遇到。除非出现了一些短时性的极端气候现象,这个概率还是有的,因为它们是属于全球变暖的产物,

所以综合情况来说,2020年的气候异常已经明显出现,如今可以确定了,只不过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影响的情况可能不一样,而对于拉尼娜现象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完全是要看拉尼娜发展的强度如果,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2017至2018年,强度属于弱到中度。

而对于2020年这次如果形成了是什么强度,只有后期才知道,但是它的出现肯定会引发2020年的气候波动,这个是没有什么猜测的,气候大变化。

冷冬和暖冬是什么意思

冬天到了,人们都会关心这个冬天是比较寒冷还是相对较为暖和?这就涉及到了气候学上的冷冬和暖冬的气象名词,这两个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由于气候学家发现近些年冬季气候变暖才使用的一个名词。

那么依照什么来判断,这一年的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呢?气候学家们提出以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是高于或者低于常年值(气候值)0.5℃来判断,高于常年值0.5℃就是暖冬,低于常年值0.5℃就是冷冬。

从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不过自2012年1月1日起又废除之前所沿用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开始使用了1981-2010年的新一轮的平均值作为常年值。

就在前几天的11月5日下午,我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称根据已有的气候数据分析,今年冬季(2019-2020年)我国是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

国家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温为接近常年或者比常年偏高,出现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出现暖冬的可能性很大,预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至1℃,汾渭平原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因为分析认为今年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总体以纬向环流为主,而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同期或偏弱,这代表着冷空气较弱,北方地区空气污染天气发生率较高。

暖冬的出现经常被认为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有关,不过科学家们也认为这种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比如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地球增温周期和火星的增温周期相一致,这表明很可能是有太阳辐射增强引起的;美国科学家也发现1975年~2000年间太阳磁循环和地球北半球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也说明地球温度升高和太阳光的照射有关。

不过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化导致的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可以明显增加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如今地球的平均温度为18℃,气候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将地球的平均温度增加了三摄氏度,不然应该是15℃左右。

百年罕见的暖冬天气,对我们的作物带来什么影响

谢谢邀请!

大家好!我是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种植苹果树和花椒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农村,每个农民都知道,冬天就要冷,这样才有利于越冬农作物有很好的休眠,孕育花果。

农谚说“三九不冷,夏不收”,其实很直白的告诉我们,暖冬天气,对于农作物影响很大,会造成无收成的。

暖冬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暖冬天气,影响越冬农作物的正常休眠,过早的进入生长。

越冬农作物,在冬季休眠期,正是花芽0孕育期。正如人必经的十月怀胎一样,只有足够的孕育期,才能产出健壮的孩子,越冬农作物也一样,只有冬季充分的休眠,才能孕育饱满的花芽,来年花盛果实好。

2.暖冬天气,病虫害容易滋生,对农作物危害加重。

正常冬季,由于寒冷,许多越冬病虫及卵,不能正常成活,可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可是暖冬天气,刚好适宜病虫害的生长繁殖,加重对农作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