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最出名的5首诗(《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寻找采药人(隐者)却沒有遇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一一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的意思:我来到苍松下,询问小学童;他告诉我说,师傅已经进山采药去了。

同时,他还对我说,在这座大山里,云雾缭绕,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他曾出家为僧,号无本。自称“碣石山人”。据说贾岛的才华。受韩愈赏识,后还俗参加科举,却累举不中第。到唐文宗的时又被排挤,被贬为长江主簿。

贾岛被人称“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的“推敲”在锤字炼句、谋篇构思方面很是下功夫。这首诗就充分说明了他“推敲”的能力。

《寻隐者遇》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寻访不遇者的那种焦虑心情,展现了真正隐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性格。虽然作者去寻隐者不遇,但通过生动活泼的对话描写,隐者的形象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了。

诗中的隐者是山里的一个采药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贾岛对他有崇拜之意。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青松白云之间世界来“寻隐者”,原因是耐人寻味,这和他想逃避现实社会,摆脱世俗的束缚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贾岛的诗《题戴胜》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如何赏析

戴胜鸟,也叫鸡冠鸟,是一种鸣禽类侯鸟。《题戴胜》是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写来赞美戴胜鸟并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诗歌之一。

一、关于戴胜鸟

戴胜鸟身形同啄木鸟一般大小,头上戴有一顶显眼的棕栗色、黄褐或红灰羽的冠子,闭合时长而尖挺,形态耸立,展开时好象一把花蒲扇,亮丽夺目。喙尖长而细窄,便于啄食昆虫。全身羽毛以黑、白、棕三色为主,过渡自然,颇具风趣。

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七,也就是传统中的“人日”,人们喜欢把彩色的丝绸布带剪裁成“华胜”,戴在头上,以示庆祝,顺祈吉祥。因戴胜鸟灵巧身体上的羽冠与人头戴“华胜”很是相似,故人们将它命名为“戴胜鸟”。

戴胜鸟机警灵敏,性格耿直,一旦结伴,往往不作更换,也向来被人们视为是祥和、忠贞、美满、快乐的化身,并被很多的诗人作者进行书写,如元代僧守仁写的《戴胜》:

青林暖雨饱桑虫,胜雨离披湿翠红。

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上诉春风。

把戴胜鸟在春天的形态和举止拟人化了,仿似戴胜鸟的叫声在向春风诉说着满怀的思春之情。但这篇相较于贾岛的《题戴胜》,自然是逊色一筹了。

二、关于《题戴胜》

贾岛的这首《题戴胜》,写作时间不详。全文如下:

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

能传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戴胜鸟,它的头上是点缀着星星点点斑点的美丽花冠,身上则宛若穿了一件道士的衣裳,这哪里是鸟啊,明明就是紫阳宫女化身而飞来到人间世!此番来到人世间,它是来传递天界万物回春的好消息,如果它再飞去了蓬莱仙山,请一定把它留住,不要再让它飞回去了。

第二句中提到的紫阳宫女,曾在唐代诗人张继的《上清词》中也有提及: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可以看出,紫阳宫女是王母娘娘的侍女,被贾岛用在这里,是把戴胜鸟比成了仙女。

蓬山也曾多在诗歌作品中出现,指的是山东蓬莱岛的仙山。比较有名的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回来看这首诗,第一句描写戴胜鸟的形状,从鸟的头部写起,再写它的羽翼,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借用花冠和道士衣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戴胜鸟的美丽形象。第二句写戴胜鸟是紫阳宫女的化身,用神仙作比戴胜鸟,增添了戴胜鸟的美感和神秘感。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贾岛放飞思绪,写戴胜鸟如仙女一般来到人间,是为了给人们传递春的消息,突出了戴胜鸟给人间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与戴胜鸟每在春季从南方飞回北方的习性相吻合,现今戴胜鸟、布谷鸟等的到来,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第四句把思绪放飞得更远,说戴胜鸟如果到蓬莱仙山去了,就一定不要再让它飞走,让这春色永驻人间,让这吉祥和美好永远庇护着人们。贾岛通过这样的意象和写法,表现出了自己对戴胜鸟的喜爱和热爱春天,愿意让春长驻的真挚情感。

三、写在最后

贾岛既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悠然自在的诗句,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昂扬豪气,但他的大多诗作却仍旧是“苦吟”、“推敲”而成,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诗奴”。

但这首《题戴胜》却一改其它诗作刻意雕琢之痕,写得直白而随意,轻易将戴胜鸟啁啾报春以及春来之后的轻快、美好、梦幻给写了出来,让人从字里行间读出美意,仿佛一时间已经置身于春光明媚、柳绿桃红、草长莺飞的温暖季节。

真不愧是写鸟、写春的一首佳作。

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斟酌,反复考虑的意思。说起这么解释的原因和出处,就不得不说起它的历史典故。

据说唐朝诗人贾岛是一个写诗非常认真的人,他对待自已的每一首诗都精益求精,要经过反复的苦思和修改,常常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因此被人们称作“苦吟“诗人。有一次他去一个友人李凝的家去访问,恰巧友人不在,回来后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他先用了“推“字,觉得不妥,后改为“敲“字,还是意忧未尽,究竟用“推“还是用“敲,一时拿不定主意。直到第二天在去京赶考的路上,他骑在驴上赶路又想起咋晚的诗句,口中一边吟咏一边用双手作着动作,直至入迷,没料想驴竟一下子冲撞在京兆尹韓愈的仪仗隊中。韓愈命侍卫拿下,等问清原委,韓愈也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不但没有责怪贾岛,反而成了他的朋友,帮忙出主意说:既然是鸟宿,月下,说明是晚上,还是用“敲“合适,因为“敲”有声音,才可以惊飞树上的鸟,盘旋一圈后又落回巢中,用“敲“字更符合事实。从此后贾岛的名声更大了,“推敲“也成了再三斟酌和反复考虑的“代名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