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夷狄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夷狄是指什么

1、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í dí,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
2、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道德经》: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唐太宗李世民:“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苏轼:“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丘迟《与陈伯之书》
《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请问“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个句子出自于哪里

这个句子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原文为:唐太宗:“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

意思是:古代中国的周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落后野蛮,只相信暴力、威压,不懂得感念恩德和恩惠。

《资治通鉴》是专为治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而编写的史书。其书中总结的许多经验教训,均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唐太宗的这句话,也对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范例。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成语“畏威怀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句话

司马光笔下的‘’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译成白话,其大意是:夷狄之类犹如禽兽,地处荒僻偏远落后之地,开化迟缓、远离文明、野蛮难训,对这些夷狄族群只能以霸道武威镇压使之服而不能以王道仁德去怀柔感化。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特定的时空间,此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纵贯历史,这种理念并不完美,也不是治世资政的唯一良方。治天下王道、霸道、文治、武备、威法、德化、儒教、权术并肩而行兼而俱备,方能国祚绵长长治久安。

对于蛮夷,历史上的大佬和巨佬们基本都保持着比较一致的态度:记打不记吃,干就完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资治通鉴》)。

但是对于蛮夷为啥“畏威而不怀德”,大佬和巨佬们并不关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我不需要你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我只需要这么做之后我该怎么做就行。

对此,魏·大唐名相·太宗心脏爆破者·征表示: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贞观政要》)——这番话算是对蛮夷为啥畏威而不怀德做了个聊胜于无的解释:为啥?不为啥?就跟猫吃鱼狗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就是本能。

夷狄是指什么,夷狄是指什么民族

1.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í dí,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

2.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3.《道德经》: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4.《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5.”唐太宗李世民:“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6.”苏轼:“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7.”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8.——丘迟《和陈伯之书》《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9.”《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10.”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和官家事夷狄。

“畏威不怀德”说的是谁

畏威而不怀德
(2007-05-22 16:50:32)
转载▼
人的德行是分梯次的。按照基督的教义,第一级的美德莫过于“爱你的敌人”,我恐怕做不到,不是恐怕,就是做不到;原谅敌人可以,可以忘记掉或者将其忽略,爱他?难!第二级的德行是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给他,这我估计也做不到,我基本上还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小鸡肚肠,欠了我钱的就绝不会再借钱给他,分红少了会红脸;第三个梯次的德行应该比较好办,就是要懂得感恩,不但要懂得、而且应该时时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处,酒桌上见了要大肆鼓吹,过年节去家看人家父母,这就是“怀德”。“怀德”做好了,其实也不必当面言谢,内心有就行,“怀”德嘛,含着就行了。

能做到第一个梯次的,是神明吧?做到第二个梯次,怎么着也算是圣人了;上述两点比较难,现代人第一比较讲究“自我”,第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人权”和“生而平等”这档子事儿,别说扇我脸那是侵犯啊,即使是物业帐目不够透明必须追究、开车被别了一下子也得睚眦必报,这叫主张权力;现代人之所以现代,是因为懂得了自由和平等,你跟讲究自由平等的现代人说什么扇耳刮子的事,不是找着吃官司吗?爱敌人?现代人没那么多正经敌人,最地道的敌人恐怕有两种,一是生意上的对手,竞争者,再就是情敌了。怎么爱?把要签的合同让给他?还是把女人让给他?都不好办。

中国老百姓形容自己或先人美好德行叫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说不但回报你,而且在回报的数量上要多过你当初的付出。知恩必报,对人、对生活常怀感激之心,倒是人最起码的德行操守。我老爷子少年时期得一兄长提携,“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从小我们兄妹几个就知道那个人,并得父亲经常的耳提面命,要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