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拉丁化?“鬼才”赵元任96字奇文强势反驳,全文一个读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与文字。四大文明古国都曾经经历了来自外部的致命打击,却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间断地顺利传承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记录文化的汉字从未改变。事实上,我们的汉字也曾经倍受质疑,但最终得以顺利保存下来,才有了今天文化的繁荣。

国语运动

清朝末年,中原大地倍受欺凌。为了挽救危亡的国家,中国的有识之人先后发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皆以失败告终。随后,以陈独秀为主的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青年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坚持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同时还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推广更加便利的白话文,以陈独秀为首的知识分子率先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大文豪,为了表示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著作《狂人日记》,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但是在普及白话文的过程中,知识青年们发现汉字的复杂成为了普及的一个难点,且当时国外对汉字不易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基于这些现状,需要对文字进行革新,化繁为简,给全国提供一个标准读音。但是原来的汉字没有拼音拼读,而且底层百姓大都不识字,方言众多,一字多音是最常见的现象。

展开全文

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文字拼读在西方的影响下有了变化。最先来到中国的是西方基督教的信徒,他们来到中国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为天主教吸取更多信徒。但是来到中国后,他们发现语言不通成了宣传的最大障碍,于是传教士们利用拉丁字母给汉语注音,拼读字母。

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卢戆章的《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用55个字母,创造出一套新的音标。之后有劳乃宣,王照等人在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给民国初年的汉字注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刚开始中国地位始终高于西方各国,基本没人注意汉字注音的重要性。

直到中国清政府末年,一大批知识青年走出国门接受西方先进知识文化,他们开始认为,想要改变中国,就必须冲破旧的封建思想的束缚,文言文作为封建文化传播的武器之一,必须进行改变,且相对于西方语言,汉字繁难复杂,不易辨认,也必须改。

于是,轰轰烈烈的国语运动在陈独秀,鲁迅,赵元任等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推动下开始了。国语运动的主要工作是修订注音字母方案即将字母顺序进行修改,让赵元任,罗锦熙等人研究和制定国语罗马字,即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第三点为调整“国音”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最后要在中小学推广国语教育。

随着国语运动的深入发展,一些人走向了极端,要求废除汉字,将汉字改成拉丁字母,由此掀起了“汉字拉丁化”运动。

汉字拉丁化运动

汉字拉丁化运动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汉字国语运动中,地方话与官方话存在矛盾,而汉字拉丁化运动将这一矛盾极端化,汉字拉丁化运动提倡者认为文言文多是上层阶级即资产阶级使用的文字,而地方话即方言是下层劳动人民使用的语言,为了平等,应该用拉丁字母创造方言读法,真正打破语言层面的不平等。

二是以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为首的在苏联留学的知识分子,他们亲历了苏联的俄语变革,甚至于俄语的拉丁化运动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革命”。列宁,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带着俄国取得了胜利,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道路,是知识分子崇拜的偶像。

第三是中国因为没有跟上世界潮流,成为诸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倍受欺凌,知识青年们见过国外的强大,对国家极度不自信,认为西方的就是最好的。

怀着中国要全面国际化就必须废除汉字,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这种矫正过度的心理,瞿秋白回到祖国后发起了汉字拉丁化运动。1929年,瞿秋白通过了《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在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鲁迅,胡适等在文学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都认可了汉字拉丁化是拯救中国的最好道路的说法。

于是,国语运动分成了两条路,一条路是坚持最初路线,以赵元任,林语堂等人为首的“国语罗马字”方案,即只是用国际流行的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统一中国文字,但文字永远是中国汉字。

一条路是走向了极端路线,以瞿秋白,鲁迅等人为首的“汉字拉丁化”方案,即对中国文化丧失信心,要全面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

由于“国语罗马字方案”的成员们大都注重学术讨论,不在意社会宣传,这个方案始终没能传播到下层群众,而“汉字拉丁化”的参与者们大都站在大众立场上,一时之间,“汉字拉丁化”运动得到了众多领导人的认可。

赵元任巧妙反驳

随着“全面废除汉字”的思想甚嚣尘上,赵元任终于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了反击。赵元任作为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少年,他自幼随祖父在各地辗转,了解各地方言习俗,语言天赋很高。

又因为赵元任正好在洋务运动的时期上学,因而接触了不同国家的老师,心里埋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在国外学到了语言学,数学,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

由于赵元任精通多国语言,他结束学业后翻译其他国家的一些著作,这些作为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一些救国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赵元任作为语言方面的领头人,又是国语运动参与者之一,说话自然有权威性。为了反驳瞿秋白的全面废除汉字的想法,赵元任发表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

看题目就知道,尽管全文就只有一个读音,但完整地表达了文意,正是因为字不相同。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思,试想一下,如果使用拉丁字母来注音,只能得到一堆一样的字母,根本无法准确表达文意,也失去了其表达的意思,没有了汉语本身的优雅及深刻内涵。

《施氏食狮史》这篇文章成为了反驳“汉字拉丁化”运动,保护汉字的一个有力反驳。“拉丁化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这篇文章成了展示汉字特别性的一个经典之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