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杜甫写给妻子的经典情诗《月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诗情画意白蘋洲很高兴与诗朋词友分享《诗经》:

人们常谓《诗经》为“诗三百”,何谓“诗三百”呢?它是一部何样的作品呢?其中包括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吧。

一、作品名称: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作品介绍: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其中民间诗歌部分,相传由周王室派专人(古称“行人”或“遒人”)搜集而得,称为“采风”。

有“男女相悦”之词,也有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反映了人民遭受的压迫和痛苦;部分关于西周上层统治者祀神祭祖、赞美业绩的作品,提供了关于西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背景资料:

《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也非一人而成。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宗庙祭祀之诗。三是周朝有“献诗”的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四、作品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46)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周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期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他们对政治现实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之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后期到东周初年,内容一部分和“大雅”相同,一部分和“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篇章,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采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即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出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计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杜甫写给妻子的经典情诗《月夜》

怎样赏析杜甫的《月夜》?

我们先温习一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我们再翻译一下:

今天晚上鄜州的月亮,只有闺中的妻子一个人看。

想着那遥远的小小儿女,不知道父亲被困在了长安。

妻子头上的香雾打湿了云鬟,月亮的清辉也使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啊!我们才能共坐帷帐,都把泪水来擦干。

现在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进行分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两句是用的叙事手法,直接了当说事情。安排在鄜州的妻子很孤独,因为想念丈夫,自然而然地看起了月亮。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两句用的是判断手法,因为孩子还小,即使知道父亲被困长安,也不会那么悲伤的,他们必竟还不懂事。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两句用了描写手法,描摹妻子在夜晚看月之时云鬟被湿气所染透岀了香气,手臂也因清凉的月辉而变得冰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两句用的是抒情手法,寄希望于以后某一时刻,能够合家团圆,夫妻双双坐于帷帐之下,手拉着手擦干眼泪共话离别之情。

而统帅整首作品的是想象手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想象岀来的。不论是鄜州看月的妻子,还是不谙世故的儿女,还是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头发浸湿手足冰凉,还是团圆之后的欣喜之情,无一不是诗人的想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因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杜甫听说后,欲到灵武投奔肃宗,不料被叛军抓住,拘于长安。在拘留所中,杜甫通过铁窗看到窗外的月亮,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鄜州的妻子儿女,就想岀了这些句子来,成就了他为数极少的爱情诗一首。

其实,他的妻子是不是在看月亮根本是不知道的。可能在看,也可能没看。不过通过他的想象,并写成了这首很好的诗,说明他们夫妻感情是不错的。而且,在那动荡不堪的岁月,夫妻不能一直在一起,其思念之情也理所当然。

此诗写作手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首尾相应。开头第二句有“独看”,结尾第二句有“双照”,预示从悲至喜的美好结局,也预示人类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在格律运用上,此诗又是有特点的。其第二联的上句为“遥怜小儿女”,本来此句规则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安用了“仄平仄”;其第四联的上句为“何时倚虚幌”,本来此句规则亦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字也用了“仄平仄”。这种句式叫拗句,也就是“拗救”的方法。在这里,是用第三字救了第四字。所谓“拗救”,就是该平反用仄,该仄反用平。

时间关系,不多聊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边塞诗《陇西行》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一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接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请友友对下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下句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下句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

大学里每天都背诵《唐诗三百首》真的会有用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唐诗三百首》经常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者是小学生拿来背诵的内容。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些诗歌是中考和高考必背的篇目,因此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