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创作是为了什么?《洛神赋》中的洛神究竟是谁曹植真的爱上了自己的嫂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洛神赋图》的创作是为了什么

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谓之洛神。曹植的《洛神赋》,借助于洛神的神话传说和美丽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动人的人神恋爱的故事。曹植在《洛神赋》序中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赋”。宋玉的《高唐赋》写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泽,宋玉说昔时先王游高唐,曾梦于巫山神女相接,神女去时说:“(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的《神女赋》即写当天晚上楚襄王与神女相遇之事。曹植有感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的故事,作了《洛神赋》。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其观三国著名文人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洛神赋》借梦幻之境写以纯洁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神之恋,形象鲜明,感情真挚,顾恺之读后,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在创造,以传达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洛神赋》中的洛神究竟是谁曹植真的爱上了自己的嫂子吗

关于《洛神赋》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继的角度来看,怀念其嫂甄氏一说是站不住脚的,只能说是一种闲谈趣闻罢了。说曹植爱上了他的嫂子即曹丕的妻子甄氏,多是后人的附会。

首先,年龄不符。二人年龄至少相差十年。

其次,三国为汉末。汉以孝治天下,人伦观念强盛,以北海孔融的声望都被以不孝的罪名杀掉了。图谋兄妻,有违人伦,乃当时大忌。曹植乃名士,声望卓著,怎能有此想法并述诸笔墨?

而感念甄氏这一说法出现时间也较晚,在作品产生400年后才现世。汉末之时不为人知,四百年后的人倒是知道了?于理不通。

那么《洛神赋》中的宓妃又是指谁?我认为并无所指,或者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此赋作于黄初三年,曹丕在位,曹植的亲信遭到清洗。进京朝觐回程之时过洛水,有神话说这条河的神灵是宓妃。宓妃传说是伏羲之女,这个关系不大。而宓妃还有一个象征身份来自《离骚》。离骚中屈原见楚王不得,就有了求三女的情节,意指通君侧之人,三女中第一个求得便是宓妃,而最后也没有成功,所以屈原见不到楚王,抱负不得施展。而曹植过洛水借见宓妃之事,从相见到分离,有可能在指政治上的不得志。所谓“人神道殊”“良会永诀”,是曹植抱负失败的写照,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

中国的文人是双性的。他们在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时候,以一种大丈夫的姿态出现,面对风雨飘摇的前路,也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而面对君主之时,往往又以女性角色自居,把自己想象成君王的伴侣,把君王想象成自己的良人。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来看,《洛神赋》中的宓妃也可能指曹植自己,或者说是那个期待一展宏图的曹植和现实里处境微妙的曹植二者的对白,即理想与现实的一次诀别。理想的绚丽纷繁,现实的无奈沧桑,最终让二人分道扬镳,是在手足猜忌煮豆燃萁的政治背景里,曹植的理想最终败给了现实,不得不“足往神留”“顾望怀愁”,表露着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舍,同时也是向曹丕表明心志。这种手法是承继于屈原“二湘”的,所以后人有诗“白马诗篇悲逐客,惊鸿辞赋比湘君”。“白马诗篇”指曹植黄初四年所做的《赠白马王彪》,而“惊鸿辞赋”指的就是这篇黄初三年所作的《洛神赋》。



成亲王小楷《洛神赋》与赵孟頫的相比如何

谢谢邀请!

赵孟頫十分喜爱曹植的《洛神赋》,他一生中书写过七遍,最后一个版本最精彩。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赵孟頫用笔圆转流美,书风可谓体现了文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婀娜神韵,是赵氏的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妍美洒脱之风致、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诸家题跋如是评述赵孟頫行楷《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别有天趣,其体势逸发,如游龙入于烟雾中。

成亲王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著称于世,开始学赵孟頫的书法,并 广泛 地临摹晋、唐、宋、明各家书法,因而形成了端正清丽、劲俏 流畅 的风格。他的小楷行笔温润,横画纤细,竖画较粗,显得端庄而巧寓变幻,结字以正为主,布白又能与王羲之的尺牍统一起来,使他的书体显得遒劲婉丽、温润端庄,很有风姿,楷书《洛神赋》是他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成亲王的《洛神赋》与赵孟頫的《洛神赋》相比哪个更好,本就不是同一书体,只能说各有千秋!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请斧正。

附2018年9月26日参加人民日报社和中国集邮总公司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名家书画艺术明信片原作展作品照片。此活动主办方全国精选了16位书法家、外国友人8位书家及100位知名画家的作品参展。


对于辞赋名篇《洛神赋》,你是怎么看的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洛神赋》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笔者认为此赋在四个方面的创意和描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创意新颖,想象丰富。

作者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因此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二、措词华美,遣句清丽。

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开头平平的叙述,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叙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样,奇境的显现事前一无征兆。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与屈原《离骚》抒写主人公悲怆远逝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绘出彩,形神兼备。

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