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对汉朝乃至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黄巾起义的影响,如何评价黄巾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对汉朝乃至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张角领导的黄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黄巾军领袖开始利用宗教来组织农民群众,这比以前有所进步,但道教徒内部阶级成分是比较复杂的,起义的准备工作虽然做的比较细致,但最后还是在教徒中出现了叛徒。马元义在洛阳牺牲,举义日期仓促提前,这对此后起义的成败有一定影响。二、起义除了主力在河北发动以外,还开辟了南阳和颖川,汝南两个战场,这三个战场本来可以相互配合,但实际上却缺乏联系,以致官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就次第被镇压下去了。三、农民军人数虽然达数十万,战斗意志也很旺盛,但平日缺乏训练,装备不良,尤其缺少有经验的军事指挥人员,在战略战术上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而汉政府却动员可以动员的武装力量,包括地主武装在内,抓住农民军的弱点集中攻击,反而暂时得手了。

黄金起义最后失败了,全国各地人民再度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在过去已经被榨取的几乎一无所有了,他们被抛出农村,失去了土地,到处流亡。流民问题构成汉代最大的社会危机,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起义还会继续发生。

黄巾起义首先达到了摧毁东汉王朝的最终目的。尽管在灵帝以后,汉献帝还充当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但东汉王朝的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到曹操的手里。

伴随着这个腐朽的东汉王朝而存在的外戚也好,宦官集团也好,在黄金起义之后不久,也都被清洗出政治舞台去了。只有士大夫官僚和地方豪强,他们在农民战争的结局中得到利益,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本来是被宦官集团排挤在政权之外的。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为了要集中统治阶级力量来镇压农民运动,不得不下令解除“党锢“,同时还启用一些“党人“来镇压农民起义。从这些士夫阶级的本身利益来讲,为了要共同对付更可怕的敌人起见,也是迫切要求参加政府并组织地主武装来镇压农民起义的。何况他们还想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出任地方州牧、郡守,积蓄力量形成一种割据的势力,以便等待时机进而分割汉室的江山。

黄巾起义的影响,如何评价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汉王朝外戚、宦官争权,买卖官爵,朝政日渐腐败,加上地方豪强大量的兼并土地,农民民不聊生。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起义,但均遭到东汉王朝的无情镇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角组织了这场黄巾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爆发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它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 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一次经长期酝酿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东汉王朝及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遭到了失败,但却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崩溃;同时,它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为改变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等状况,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赋税日趋沉 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连绵不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就在这种背景下逐渐酝酿成熟了。 时势造英雄,冀州巨鹿人张角,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 统治下的悲惨境况,义愤填膺,决心通过武装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他 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 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暴政统治。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张角还利 用宗教从事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派遣骨干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经过十余年的秘密宣 传和组织,张角已拥有徒众数十万,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在 此基础上,张角又将信徒按地域组织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 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在起义即将爆发的前夕,张角根据斗争的需要,及时用谶语的形式提出了“苍天 (指东汉王朝)已死,黄天(黄太一神,即指太平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 战斗口号和起义计划。一场在宗教形式掩护下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为了实现起义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往来于洛阳和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 扬两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确定三月 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起义。可是正当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太平道内部却出了可耻的叛徒,济南人唐周向 朝廷上书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王朝闻报后,即行严厉镇压,收捕起义领 袖人物。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起义部署,张角为了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当机立断,决定 提前举行起义,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声势十分浩大,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黄巾 军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义军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号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张曼成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战斗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烧官 府、打豪强、攻坞壁、占城邑,给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黄巾起义在战略部署方面,张角吸取了以往起义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 取了“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同时出击的计划,即在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事,在地 方各州一起暴动。在作战行动方面,各路义军虽缺乏周密的协同配合,但是从其活动形 势看,起义军显然是以洛阳为主要进攻目标的,自东、南、北三个方面包围威胁洛阳。所有这些,均反映了黄巾起义战争表现出一定的战略决策经验和较好的作战指挥艺术, 一时间造成“遐迩摇荡”、“烟炎绛天”的巨大声势决不是偶然的。

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极大地震撼着东汉朝廷,统治者在惶恐不安之余,急忙调兵 遣将镇压起义: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在函谷、 太谷等八个险隘要冲设置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下诏解除“党禁”,以缓 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出宫中藏钱收实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增设西园八校,以加强军队实力,尔后,东汉王朝调集军队,开始向起义军进行反扑。

当时,活动于颍川一带的波才起义军对洛阳构成直接的威胁,所以汉廷委派中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统率主力投入这一战场。对于起义中心地区的河北一带,则任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尉和当地郡国兵前往镇压。对于南阳地区的张曼成部义军,则 加强防御,暂取守势。东汉统治者实施这种先防后剿、攻守皆备、重点进攻、逐个击破 的战略方针,表明他们具有老练的统治经验和军事素质,是黄巾起义军所面临的一伙凶 狠狡猾的敌人。

颖川、汝南黄巾军的失败,使东汉朝廷摆脱了京师之危,得以腾出力量来对付其它 地区的起义军,至此,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东汉朝廷已占据了主动和优势。东汉王朝旋即将皇甫嵩调赴东线,镇压东郡卜已黄巾军; 调朱儁开赴南阳,镇压张曼成义军。皇甫嵩进攻很顺手,仓亭一役,就将卜已起义 军残暴地镇压下去。于是,南阳一带成为双方第二个战略会战的场所了。

义军缺乏经验,中计出城追击,结果在中途遭到伏击,损失惨重,统帅韩忠降被杀。黄巾军余部在孙夏带领下退保宛城,但因众寡悬殊,无法固守,于十一月撤出宛城, 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儁跟踪追击,孙夏战死,义军牺牲者达万余人,南阳黄巾军斗争到此归于失败。

此后,战争的中心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是黄巾农民大起义的中心地区,张角在巨鹿发动全国起义后,即率军攻克广宗,并命张宝北上占领下曲阳 ,控制河北腹地,与张角、张梁军形成犄角之势。东汉王朝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