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评价(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对国家对社会对全人类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对国家对社会对全人类的贡献

袁老尽心尽责为国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

人生最可贵的就是信仰,并且为了信仰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把自己的人生献给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袁隆平院士和其他科学家一样做到了,这就是最值得称赞的人格,他为人类所创造的贡献,将会流芳百世。

你有没有什么诗句可以评价袁隆平教授一生成就,请拿来分享一下

致敬袁公(留夏君)

芸芸众生齐悲涕,

吾辈人人共白米。

袁公今日驾鹤去,

清茶一杯敬尊上。

庙堂素胎犹不及,

普渡慈航虚悲悯。

稻神谷仙挽苍生,

普及推广产量增。

你我他亿亿思量,

亚欧非世界哀伤。

企业家左晖与科学家袁隆平离世,人们评价不一,你有什么启发

左晖是房地产领域的大佬和枭雄,但并不是说枭雄就是受人尊敬的人,历史上董卓也是一个枭雄,但显然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说左晖的“历史功绩”,往往必然要提到不吃差价,真房源等左晖的开创,但细想以绝对标准来看,这些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诚信吗?这反而说明中介这个行业底线有多低(其实说底线都是抬举了中介,是无底线)。因此,在这么烂的行业里,左晖稍微提高了一下底线,都成了一个大书特书的事,甚至冠以伟大企业家之名,成了他的历史“贡献”。就好比一个以前满嘴假话的人,有一天不说假话了,他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这是很荒谬的事。因此,把左晖和袁老相提并论,我觉得是对袁老的一种亵渎。

你如何评价《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这篇文章

最开始看到在微信群里看到的这篇文章,并在群里给予反驳,而后也在微头条说了这个事。另外学术型的微信公众号“植物科学最前沿”也刊发了一篇水稻领域的一个学生(据说一个陈姓院士的学生)来信更是全面驳斥原文并获得大量留言的好评。

学术界的明星很少但不是明星的依然贡献很大

文中的其他先驱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在现实生活也的确缺乏宣传,但科学界的人本来在社会中不会像娱乐明星那么受关注。科学界像袁隆平院士这样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有几位呢?国防领域的估计多一点,但化学领域,材料等领域大家都能想起1-2知名科学家吗?是这些领域没有大贡献的科学家吗?显然不是!没有广泛报道并不是不尊重先驱们的贡献,他们的贡献是通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广泛传播的,只不过民众没有接触到而已。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其工作的原创性

现在的水稻品种中,袁院士的品种的确比率低,但这不能就此否定其巨大贡献。袁隆平的巨大贡献在于开创性,水稻的雄性不育与“三系”杂交水稻理论 与技术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的,现在的育种家根据其开创性的理论与技术才有现在各种杂交水稻,若用现在那个品种种植面积大来论功显然是非学术行为,了解一下诺贝奖的原则就知道了。

文中提到的李必湖是1966年才毕业留到袁隆平那里工作的(才20岁),而袁隆平1966年2月28日就发表了重量级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李必湖在1970(24岁)年在海南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这不是李必湖自己一个人去的,而是袁隆平带着李必湖和尹华奇去的,而且找野生稻的理论与方法都是袁隆平的,所以李必湖和尹华奇那时就是熟悉袁隆平的技术的年轻助手,不是这项工作的主导者。当然,李必湖找到了野生稻,所以相关荣誉是李必湖老先生应得的。但不能说,没有李必湖,袁隆平就研发不出杂交水稻!

公众号的那篇文章与我的观点相同并做了如下反驳:“丁颖先生、黄耀祥先生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是我国杰出的稻作学家和“常规稻”育种家,他们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的“常规稻”,特别是黄耀祥先生所培育的半矮杆品种对我国水稻产量贡献非常大,但这些成果都是“常规稻”的育种成果;同样,Henry 所育成的“IR8”也属于“常规稻”

1995年和2000年袁隆平依次评上工程院院士和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也许有树典型的成分,但是2004年获得世界粮食奖和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一系列国际大奖和荣誉头衔总不会是世界各国来帮中国树典型吧。

尊重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但不用靠贬低另一位知名科学家来实现。历史记住了袁隆平,但也没有忘记和袁隆平一起并肩奋斗过的谢华安和颜龙安,谢先生和颜先生都是我们国家杰出的杂交水稻专家,都评为了院士!

袁隆平在中国功勋卓著,但在国际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和地位

袁隆平先生是中国农业科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成就来源于背后的千千万万农业科技研究者的付出,这一点袁隆平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袁隆平先生一向低调沉默,并没有到处以“杂交水稻之父”自居。

相反网络上倒是热闹,一边有人把他捧到天上,另一边又有人对他嗤之以鼻。究竟袁老先生的贡献如何,我说个自己理解的大概吧。

杂交水稻发展的世界普遍情况

杂交水稻并不是中国的独创,日本和欧美都搞过杂交水稻,但是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欧美作为首先发明杂交水稻的地区,由于其主要的粮食并非谷物,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虽然起了个大早,却没成功应用。

日本作为稻米的传统大国,其农业生产习惯使得他也在杂交水稻上,占据一席之地,最重要的三系法是日本首创,但是后来应用上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更由于杂交稻口感等因素制约,始终无法推广普及量产。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杂交方法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杂交水稻第一个能普及应用的人。

袁隆平以及他后来的团队,首先发现雄性不育株,然后建立起杂交水稻路线图,国内其他后来关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所以说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但是,袁隆平自己开发的杂交水稻,并非目前大面积播种的品种,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是在他基础上开发的其他杂交水稻,无他,因为后来者居上,产量和口感比袁老过去的超出太多,当然哪种好用就用哪种啦。

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之路

1.起步时期(1920-1949)。

20世纪的20年代,国内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由于战争年代来临,总体发展缓慢。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

建国后,百废待兴;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有组织的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评选出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

3. 矮化育种时期(1960-1969)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广东,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地:广东农科院)。

矮秆品种的发现,极大的解决了密植、中肥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倒伏减产问题,为袁隆平接下来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4. 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成功时期(1970-1979)

正是这个时间段,袁隆平做出两项使得水稻杂交走向实用的关键技术,一是发现雄性不育,二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发现雄性败育,从而构造三系法。

使得杂交水稻走向成熟,年种植面积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