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吴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清朝迅速灭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国后期,吴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虽说最后西晋统一了三国,但在魏蜀吴三家中,坚持到最后的却是东吴。正如题目中所说,蜀汉被曹魏所灭,西晋司马炎篡魏又终结了曹魏,东吴是咋被灭的呢?用一句话回答,是被西晋灭掉的,具体细节听笔者娓娓道来。

说东吴是被西晋灭掉的,已经很准确了,因为在这期间甚至没有什么著名的大型战役。双方的主要将领呢,大家听起来也都会很陌生,笔者在这里会用较为通俗的方式向大家简单介绍东吴覆灭的过程。

三国之中蜀汉实力最弱,被最强的曹魏灭掉了。曹魏后期内部分裂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为核心的两个政治集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彻底把曹魏的政权攥到了司马氏手中。灭亡蜀汉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直接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建立了晋朝。司马炎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他灭亡了东吴。

再来看这时候的东吴,孙权死后东吴的皇位数次易主,随后落到了孙皓手上。孙皓刚继位的时候还是非常勤勉的,做出了很多体恤百姓的举动。但后来皇位稳定后就开始原形毕露了,昏庸暴虐,沉迷酒色。这样一来东吴积攒了多年的矛盾就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主昏臣贪,赋役繁重,刑罚滥酷,民不聊生。但这样的东吴却还能继续苟延残喘下去,依仗的就是他们的长江天险和优秀的水军。之前的曹魏时期东吴数次北伐都取得了胜利,这也让司马炎不敢小瞧了这个在长江以南的政权。

与东吴的不思进取不同,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从登基的那一天就开始准备统一中原的大业。东吴的地盘几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乱,物产资源还是非常富足的,北方经历数次改朝换代,党政争端直到司马炎称帝才渐渐稳定下来。司马炎首先做的不是急于讨伐东吴,而是休养生息为统一做准备,这一准备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西晋从军事、政治到经济、情报等方面,都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军事上司马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着力发展水军,选拔优秀的将领。政治上司马炎废除苛法,采取优于东吴的政策,争取到了民心,在稳定内部的同时还分化了敌人。经济上西晋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使得经济快速复苏,这样一来军粮也有了保障。情报方面吴晋双方都向对方派遣了大量的间谍,但显然西晋的效率更高。

以上的这些差距所带来的影响都在西晋大臣羊祜给司马炎的《平吴疏》中有所体现,《平吴疏》是羊祜劝司马炎伐吴的奏疏,羊祜在里面列举了自己多年来为伐吴所做的准备,包括对东吴的一套完整的情报以及极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些情报的采集和分析耗费了羊祜多年的精力,《平吴疏》中对东吴和西晋的实力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东吴必败。

到《平吴疏》诞生,东吴被覆灭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羊祜并没有实际参与伐吴,但他在《平吴疏》中的主张大多数都被实现了。有西晋如此充足的准备加上统一的决心,战斗的过程已经不重要了,这完全是一场还未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的战争。

为何南宋、东晋可偏安南方,而南明却被清朝迅速灭掉

文|小河对岸

南明与东晋、南宋的情形比较相似,都是华夏民族遭到当时的异族入侵,北方疆域沦陷而跑到江南建立的延续政权。那为何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国祚,而南明却扛不住呢?

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

自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之后,南京虽有完整的官僚人员配置,但并没有能迅速建立能获得广泛认可的政权。崇祯帝虽然殉国,但皇子们却下落不明。在皇子们的下落被弄清之前,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就不会得到广泛拥护。其后,南京与北京也都出现了“崇祯太子案”,就使得福王政权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

福王政权覆灭之后,南明更是各地为政。浙江抗清义军及明朝官绅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福建的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两个政权谁也不服谁(鲁王与唐王,分别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系与第二十三子系)。其后,又有“唐桂之争”,双方甚至为帝位而兵戎相见(桂王是万历帝的第七子系,按法理应由桂王朱由榔承继皇位,但福建的郑氏拥立唐王系称帝在前)。甚至广西的靖江王王朱亨嘉也想黄袍加身(靖江王系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之后,按宗法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

而反观东晋与南宋,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的地位都比较稳固,并没有受到强而有力的挑战。即便宋高宗时期,发动了苗刘兵变,也是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其三岁的皇太子赵旉(赵构的独生子)。故而,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作为华夏政权的延续,不但得到江南地区的广泛认可,也是北方汉人心中的唯一正统所在。

原因二:明朝的党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

南明的最为关键时期是定都于南京的福王政权,而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势力中心。可是,而东林党与福王系却素有仇怨。明朝万历时期,有“国本(太子)之争”,万历帝很疼爱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福王),想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而最终未果。在崇祯帝殉国、皇子们下落不明之后,无论从继位法理上,还是从客观条件上(其时朱由崧逃难于淮安,是离南京最近的近亲藩王),都该立福王朱由崧(朱常洵之子)。

但是,东林党却主张“立贤”,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万历帝之侄)为帝。表面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实际上却完全是东林党的私心作祟。明朝对藩王的限制极严,藩王“贤与不贤”很难断论。而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之所以要坚持“立长不立贤”,就是要有效避免皇位争夺。而东林党却在此时主张“立贤”,就是给早已混乱不堪的国家再度添乱。从朱常淓的后来表现来看,也并不比朱由崧贤能。

东林党之所以不愿意让朱由崧嗣位,是因为在东林党派大臣的心中有过不去的槛。东林党在万历时期好容易才赢得了国本之争,其对手就是郑贵妃--福王朱常洵,而如今再拥立朱常洵之子嗣皇帝位。一方面,等于说东林党的当初努力白费了。另一方面,东林党人也害怕福王朱由崧的政治报复。

结果,却为马士英提供了可趁之机,做了福王政权的定策元勋。东林党人虽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背地里却使坏,甚至希望福王政权垮台。当南京出现了太子案时,东林党人一口笃定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就是要否认掉福王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北京的太子是真,却被多尔衮以假太子处死;而南京的太子是假,却被东林党人笃定为真)。

原因三,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

实际上,满人不但没有平定江南的能力,甚至连统治北方中原地区也显得兵力不足。且江南为丘陵地区、水网密布,并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满人的文明程度原本就较低,甚至连造船都不怎么会,又怎么能越过长江天堑去征服江南?而满清之所以平定江南,还是仰赖吴三桂、耿、尚、孔及李成栋等带路党的“功绩”。东晋与南宋时期,虽也有汉人为异族效力,但并没有明末之际那么大的规模。

原因四,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意志也越来越弱。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夷夏之防”,但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心理与意志却越来越弱。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位女子受到他人的非礼。该女子第一次受到非礼之时,其反抗肯定是最激烈的。而一旦被对方得逞之后,其下次遇到非礼之时,其反抗烈度就会减弱。而如果被人十次、八次得逞之后,甚至都会懒得反抗。

而一个民族遭到他族侵凌也是这个道理,东晋时期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遭到异族的侵凌。所以,东晋虽弱,但华夏民族不甘受他族侵凌、奴役的意愿也最为强烈。可以说,华夏民族的第一次反抗异族侵凌的过程长达两百七十多年(东晋至南朝陈),而最终灭亡于鲜卑化的汉人隋政权。

南宋时期是华夏民族遭受第二次异族侵凌,其反抗过程历经一百五十年,而最终灭亡于蒙元政权。而经一百年蒙元统治,汉族抵抗异族的心理与意志也变得虚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