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花入各眼,读余秀华的一首近作《悲悯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有诗友夸赞余秀华的诗在当下诗坛里是一流的,而余秀华却说“各花入各眼,诗歌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我们从诗人的话语里可以看得出她面对鲜花与掌声的时候是比较冷静和理性的,是没有被一些东西冲击得昏胀头脑的。所以,这也注定了余秀华在当下这个时代里作为一位与众不同的女诗人,并未失去她特有的风骨。

没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诗歌的审美也不例外。诗人们把自己的情怀志趣融入诗词里的同时,在用词选字上的差异也就令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因此白马君以为当下诗坛应先有百花齐放,才有各花入各眼。各花代表的是诗人的作品,各眼既包含了诗人的审美眼光也包含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诗人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在无形中融汇,从而产生文字艺术的美感共鸣。

关于一首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说余秀华的作品大不如从前了,这个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古今中外的诗人的作品并非首首都是精品。今天白马君和诗友们一起来读读余秀华在网上发表的一首近作。

这首诗题为《悲悯》,令人感慨良多,因为白马君觉得悲天悯人是诗人最伟大的情怀,这是成就大诗人所必备的要素之一。前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现代诗人中有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但女诗人余秀华的这首《悲悯》写的是对曾经的青春的赞美与留恋。这留恋不舍的心情因为生命过程的痛而显得很深沉,执着,于是她渴求上苍的悲悯与垂怜。假如这样的悲悯存在,能够实现,谁不渴望呢?

余秀华这首诗的第一节是对人生过了四十岁的感慨。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回想自己的青春时光,会说假如时光真的能倒流,一定把那些在青春时代令自己很遗憾的事情补回来,从而让自己在那皎好的时光里无怨无悔。对于诗人余秀华来说,也同样会留下很多曾经的奢望,比如说玫瑰花开、河水重流、母亲在世。

盛开的玫瑰花朵象征着爱情的来临,河水回到源头则象征着诗人生命的重新开始,而母亲还能在人间——这无疑是她心中最大的希翼。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由此可见父母健在对于明事理的儿女们的人生是一种幸福。而这三者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三道坎,是她人生的痛处。42岁的年龄倒过来就是回到24岁,一个枝叶招展的花样年华,谁不向往呢?轰轰烈烈的恋爱一场,朝气蓬勃的从小长到大,喊一声“爸,妈”就会看到二老的慈爱微笑回应着。梦不可及,时光焉能倒流!

诗的第二节重复感叹着42岁的到来,感叹着这渐渐老去的身体因为没有一场完美的爱情而变得缺憾,令人惋惜慨叹那古人的佳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其实人到中年过得轻松的没有几个,更何况像诗人这样身体不太灵便的女人。

她遭遇过常人不能遭遇的苦难,我们也看不见她那些过往的苦难,但我们从这些文字当中看得出她因为磨难而展现出来的卓越灵魂。第2节的第2句、3句写的很警策:“这没有被你爱抚过的身体 / 站在风口就听到无数窟窿呼啸的身体”。这是被生活冲击得千疮百孔的真实体验。有很多时候并非是我们欲望太多,单凭一件事就可以让我们弄得焦头烂额,比如说婚姻与爱情,赚钱与生活,等等。

尽管诗人的身体已经伤痕累累,但她依然热爱着自己慢慢老去的身体,因为这它承载了一个具有饱满、灵悟、坚贞、倔强的灵魂,而且她因为有了这样的灵魂而鲜活。灵魂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但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使它呈现在读者面前:沾满露水的,湿漉漉的灵魂 / 在你的面前坚定不移的灵魂 。 在诗人的笔下,她的灵魂呈现出一种生命丰盈的质感,让人一读啧啧称奇。

余秀华这两行诗令白马君想起了20世纪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一首著名短诗:“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不管它是英语还是汉语,两位诗人同样用上了“湿漉漉”这个形容词来赋予被歌颂的事物以美感,使之形象化。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诗人写作时选词择字的角度造就了个人的作品风格。而两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埃兹拉.庞德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心中对美丑事物的好恶,余秀华则在她的诗句中用了通感的手法展现出对自己灵魂的挚爱。

诗的第三节共三行。第1行好像在自怨自艾,但细细想来,生老病死,人人必经。关于变老,在容貌上无非是多了些皱纹,在内心里无非是变得消极:我已经老了,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但这悲哀只是一念间,诗人并没有因此变得颓唐沮丧,她颖慧的思辨令人惊喜于对内心有爱的发现:但是没有这样的悲哀 / 又如何有遇见你的悲悯 。 诗人之所以为诗,即在于能对生活中的美和哲理进行发掘,并以之来敲打人的良心和愚昧,令人精神升华,振聋发聩。

诗的最后一节用来点题:“这悲悯就是,当我走不动的时候 / 你走过来 / 仿佛肯定我所有的灿烂是为了衰老 ”。当一个人衰老得走不动的时候,有人还走上前告诉他曾经的辉煌与灿烂,肯定他的荣耀与价值,这无疑是暖心的,这就是人性的悲悯。

纵观余秀华的这首近作,在诗的技法结构上更趋于老练,全篇围绕引人悲悯的身体变化而一唱三叹,对生命的哲思如海滩上那些漂亮的贝壳一样在其间穿插;在情感上更趋于欲老弥坚,深沉炽烈。这首诗还能入各位文友的法眼吗?欢迎品鉴交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