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邺城究竟是指邯郸的临漳还是指河南安阳为什么七大古都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想了解这两个城市为什么没落,先看看这两个地方为什么兴起。我们先详细说说邺城。

邺城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魏国。西门豹治邺之所以成为战国佳话,是因为邺地的兴起是魏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邺城地区在古代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优势,向北可以威胁赵国的邯郸,向南可以进取当时富庶的豫东平原,向西可以经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向东过黄河可以直达山东半岛,处于交通要道,而且境内以平原为主,在当时土地非常肥沃,人口密集。特别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邺城的交通运输非常发达,不仅是陆路方便,其周边的漳河、滏河等水系可以构成水网,发展水上交通。所以魏文侯选择邺城为国都,很快使得魏国强大起来。。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邺城的重要性就下降了。道理很简单,因为全国统一了,帝国内部不再需要打仗了。尽管秦朝统治时期很短,但取代秦朝的汉朝依然是统一的王朝,所以西汉东汉两代,邺城的地位就不如战国时期。不过此时的邺城依然处于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的咽喉要道,政治地位依然重要,所以“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以邺城为中心。

邺城真正的发展始于曹操。在曹操战胜了袁绍之后,把自己的“霸府”安置在了邺城,并且对邺城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大规模扩建,这次扩建不仅奠定了今后几百年邺城作为名城的基本规模,而且修筑了三台,也就是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金虎台在后赵时期因为重了石虎的名讳,改名为金凤台。

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定都于邺城,一来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直接威胁控制北方各大割据势力,二来则是看中了这里发达的农业和稠密的人口,既可以提供丰富的军粮,同时也可以作为征兵的主要基地。所以终曹魏一世,邺城始终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超过了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和后来曹魏立国定都的洛阳。所以左思在写《三都赋》时,以邺城而非洛阳为描写的对象。

经过了曹操的营建之后,邺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重镇,也是曹魏时期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顺便说一句,曹操营建的三台,主要功能并非游玩,而是一个军事设施。三台依托邺城城墙而建,在当时华北平原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点上,通过旗帜的动作、颜色、指向,可以向周边部队发出简短而重要的命令。三台本身又可以储存大量物资,可以供军事使用,从而将邺城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

邺城与三台的军事价值,在曹魏之后被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所认识。张宾劝石勒取邺城安身时就说过“邺有三台”之固。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就曾经据有邺城,为王浚攻克。后来东瀛公司马腾也曾经据有邺城,为石勒所攻克。但此时的石勒还处于四处掠夺的小军阀阶段,没有认识到邺城的重要价值。在石勒投靠前赵,逐渐成为一股强大力量之后,在张宾的劝说下曾想夺取邺城为基地,但没有成功,退而取其次才占据了襄国,建立了后赵。但在石勒去世后石虎很快依据邺城成功取代石勒一支的后裔,成为后赵天王。

邺城在石虎时代得到了很大的扩建,修建了许多恢弘壮丽的建筑,三台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修缮,高度增加了一倍还多,可以储存大量军事物资,邺城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大城市,比南朝的建康雄伟许多。石虎死后,冉闵取代后赵建立冉魏,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陷入苦战,依然以邺城为基地。东晋永和八年四月,冉闵为慕容恪擒杀后,邺城又发生了大饥荒,但凭借三台的险峻和物资储存,面对前燕大军依然坚守了两个多月才被攻克。

前秦兴起后,前燕主力军在慕容评的率领下与前秦王猛决战兵败,随后符坚大举进攻邺城,前燕以微弱的兵力也在邺城据守了二十多天才投降。

淝水之战后,反叛的慕容垂率大军二十万攻打邺城。此时据守邺城的是符坚的弟弟符丕。这也是邺城历史上最惨烈的攻防战,双方反复拉锯争夺,符丕凭借邺城的坚固和三台的物资,竟然在邺城坚守了一年半。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威名曾经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畏惧。这样的名将大兵压境,依然打了一年半,可见邺城作为军事要塞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在北魏时代,邺城没有发生过太重要的战争,但在高欢兴起后,邺城的战略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高欢家族再次以邺城为基地,北齐文宣帝高洋再次修建、增高了三台。但是,高洋之后的高湛与高纬都是昏庸之主,不仅没有加强邺城的防御,反而拆毁三台建筑佛寺,结果导致邺城在北齐末年两度沦陷于北周手中。最终,到杨坚统一中国后,拆毁了邺城。

杨坚摧毁邺城的目的之一,就是隋朝已经定都长安,统一中国大势已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崤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当时称之为“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再保留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很容易再次滋生尾大不掉的地方军阀。

由此可见,邺城的重要性,在于其处于控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咽喉要地;其兴起,往往伴随着地方军阀的崛起和战乱;而在国家统一之后,这样的重镇往往成为中央朝廷削弱的对象。其逐渐没落也就很自然了。

寿春的没落也是如此。寿春地位的重要,在于长江以南政权的兴起。从东吴开始,经永嘉南渡,建立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割据南方的地方政权(当然,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南朝被称为”正统“),与北方政权以长江为界对峙。要在对峙中争取主动,双方都要对江淮平原进行争夺,所以寿春所在的淮南地区就成为了焦点,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但是当国家统一,南北对峙的情况不复存在后,江淮地区就成为了和平之地,寿春失去了过去的战略价值,自然也就不见于史书了。

今天总有人说“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地方天生是战略要地。一个地方的军事价值,往往是由围绕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争夺而决定的。比如,北极地区,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成为过“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该地区周边没有多少军事对抗。但是从冷战开始,由于美苏的对抗、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以及全球变暖引起的北极冰盖融化,导致北极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使得围绕北极的大国较量越来越激烈,北极也就成为了战略要地

邺城究竟是指邯郸的临漳还是指河南安阳为什么七大古都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郸

回悟空问答:经过多年研究我知道为什么七大古都为什么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郸了!
欢迎各位看官评头论足。会说的赶不上会听的:第一,三台遗址(邺城)属于安阳还是邯郸管辖是现代区域划分问题,但曹操墓、西门豹祠、三台遗址都在安阳北边上就值得商榷了!自古以来南敬天北敬地,东、西汉朝更是风行:如曹操“南门秋操”的规定,洛阳“葬在北邙”的习俗,那有葬在西南方向的?你知道西北为上,北为上么?《三国演义》都知道尊重历史。
第二,曹操与袁绍大战,几番厮杀、几年争斗全是在洹水之南,割麦子清野,把冀州城周边人口迁居黄河南,谁割的、谁迁的《三国志》记载的明白,没有临漳什么事吧?打开冀州,进了邺城才在漳河边先后筑三台对吧?
第三,安阳老城历史上几经攻打,都记载不好打,我知道最早是秦国,之后是曹操:无奈之下决漳河水围安阳。别说历史,就现在的地势,临漳敢让决漳河水淹吗?!(未完待续)

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

要清楚为何曹操对邺城特别钟情,青眼有加,就需要了解一下邺城的历史。

邺城是历史名都,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极为重要,是成就霸业理想的根据地。

01

邺城是历史名城,源远流长。

”邺“之名称开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邺,是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多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