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

中国诗人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赋予了四季以特殊的含义。在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时序的变化有着特别的敏感。通俗来说,就是春女思,秋士悲。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女孩子们可能会从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感受到生命的悸动,感受到爱情的催发。而到了秋天,文人主要是男士们,从秋天即将要走向万物萧瑟的冬天中,感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说他们悲秋。

自从楚辞的大师宋玉开始,悲秋的情绪一直笼罩在中国的古代诗文之中。从宋玉开始,到曹丕,到杜甫、欧阳修等,这些大文学家都写下了悲秋的诗文。而要说最好的,可以说是元曲的大家号称是马神仙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一出,天下再也无人敢与他争锋,虽然马致远之后一些曲家,也模仿过的,但是从来就没有超越过。

我们先来看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然后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致远在意象的选择上,会用昏鸦,或者说用鸦,而不是用其他的鸟,比如说燕子之类的禽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秋思,说的是面对秋天的愁绪。我们说过,秋士悲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马致远在面对秋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情绪。但是我们知道,往往生活中我们有相通地情绪,但是作家却能用我们意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象选择的关键之处。

我们来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他基本上是用一种上帝的视角,在客观地描述秋天的景物。但是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色都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举个例子,如果这个题目要是我们现代的作家来写,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主旋律的作家,比如秦朔等,他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意象,而是选择秋天,天高气爽、原野、丰收、人们的蓬勃的笑脸等。这就是意象选择的艺术,这些意象,首先是被作者的情感过滤之后的东西,是沾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它们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了。

这首曲子用了几个意象,都是非常冷清的萧瑟的,连色彩也是冷色调的。比如夕阳西下,比如一头年老的瘦马,比如枯藤老树,比如归家的寒鸦等。

这些意象毫无违和感地堆积在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段萧瑟冷清甚至是有些悲伤的天涯游子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昏鸦。其实昏鸦就是黄昏归家回到自己的巢穴的寒鸦。

中国的诗歌中,是非常喜欢用寒鸦来写诗的。比较有名的是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朝的宋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中的也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名句。

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楚寒鸦与乌鸦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寒鸦算得上是中国人的吉祥物。因为它是孝鸟,它懂得反哺,所以又叫慈乌,它比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要小一些,判别是寒鸦还是乌鸦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看体型,不过这个有点不靠谱。二是看它的醉。寒鸦的醉是比较尖的,比较细,而乌鸦的嘴是比较大而粗的。

乌鸦在我们看来,是不祥之兆,但是寒鸦却是好鸟。是富贵之鸟。古人将乌之飞来,视为祥瑞。成语“爱屋及乌” 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知道,马致远笔下的昏鸦,大概率是寒鸦,而不是乌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描绘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天净沙 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作品。

马致远其人,曾为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退。其为元曲作家,曲词豪放洒脱,故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成功之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可见其作品之高妙。我们先温习一下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呢?试看:

枯藤缠在老树上,老树上蹲着黄昏时准备栖息的乌鸦。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溪岸不远处一户农民家的小庐。古老的村道上,西风萧瑟,一位旅人骑着瘦弱的马儿走过。此时,正值夕阳徐徐下落,在他乡游历的人忧伤凄楚的心情,就好比要断了肠的一般。

枯老的藤,老残的树,黄昏的鸦,小小木桥,潺潺流水,贫困人家,古老的路,猎猎秋风,瘦弱的马,将落夕阳,断肠的人,共同构成一幅旅人远行图。

此曲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枯藤”,唯秋天有之,“老树”,唯树之末年为之,“昏鸦”,乃黄昏为之,“小桥”,唯落后贫困之乡村有之,“流水”,虽江海皆备,然山野穷村的小溪却不同之,“人家”,定非城中市民,而是深山农家,“古道”,亦当属落后山寨之物,“西风”,唯山野者更具萧条气象,“瘦马”,仅经济薄弱者骑之,“夕阳”,黄昏方能有之。

以上十种物象,“流水”、“西风”和“夕阳”我们把它划归“动”物,其余七种物象划归“静物”。所以,在写作方法上就是动静结合的。而前三种物象和第七种物象都具备一种特点,就是:秋天才有。愁由何来?愁由“秋”来。题目为《秋思》,要思则必有心,“秋心”结合则为“愁”也。秋思必致秋愁。作者所使用的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必使人产生一种孤独凄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又是从他乡经过,没有亲熟之人,从而产生断肠之极度感觉。因此,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为四个字:凄凉苦楚!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不过是为了点明题意而已。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念,早已经在先前的物象中得到反映。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悲秋”。 ——题记

据说是起源于战国‬辞赋‬家‬宋玉,其‬《楚辞•九辩》当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大概是‬最早悲秋的诗句了吧‬!

所以‬宋‬玉‬便是‬当之无愧‬的“‬悲‬秋‬之‬祖‬”了‬。

秋花惨淡秋草黄,诗词里的秋日,是悲还是喜?仔细想来,也是“悲”多于“喜”。

当然,在‬华夏‬民族这个‬诗‬的国度‬,也不是所有的诗人‬对于这个季节‬‬的‬感悟‬,都是这种悲观‬的情绪‬。

  1. 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 杜牧‬的‬《山行‬》中‬写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再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经有人说:100个人的心里面会住着100个哈姆雷特;那么1000个中国人,会写出无数有关秋色的诗词,而这些诗词作品中,也许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悟‬。

散曲之冠:《天净沙·秋思》

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若论‬描‬写秋天的‬佳作‬名篇‬,除了‬唐诗宋词,还应该‬加上‬马致远这首你我皆知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马致远,同时代‬他不仅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还被誉为“姓名香贯满梨园”。他的‬生平‬我们‬就‬无需‬赘言‬,单‬表‬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

为什么谈及马致远,后人纷纷会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一首简约‬的小令?

一言以蔽之:“简约不等于简单”。

有‬人数说‬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只不过是简单‬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自然‬景象‬片面‬地‬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环境,但‬如果‬我们‬展开‬想象,将‬其‬组合起来,眼前‬是不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