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稳坐中军帐,求下联?历史剧中总是提到“勤王”,勤王具体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上联:稳坐中军帐,求下联

稳坐中军帐,

笑观台海风。

一声号令起,

挥手万雷钧。

历史剧中总是提到“勤王”,勤王具体是什么意思

前言:

不管是史书中,还是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勤王两个字,那么,勤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司徒这就来带您具体的了解一下何谓之勤王。

(一)勤王的基本释义

所谓的勤王,他的意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以及史料中,我们所能固定的勤王的含义,有两种。

第一种,是为尽心尽力与王事的意思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有记载云:

狐偃言於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36年,当时,周王室爆发内乱,周王子姬带勾结戎狄,进攻周襄王,周襄王大败,被迫逃到汜地去避难。

与此同时,周襄王派人向晋文公姬重耳与秦穆公嬴任好求救,此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他说道:

“与其求秦国帮忙,不如我们自己去尽力王事。”

因此,晋文公当即婉言拒绝秦国出兵的打算,单独率领晋军击败戎狄,活捉周王子姬带,交给了周襄王,安定了周王室。

除此之外,在《周礼 春官 大宗伯》中记载为:

秋见曰觐。

意思就是说,诸侯春夏秋冬都要朝见君主,且每一次朝见周天子,都要有不同的含义与称谓,秋天的朝见就叫做朝觐,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东汉的郑玄为其做注解解释道:

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

指的就是觐见就是勤的意思,寓意诸侯们尽心尽力于王事。故而,不难发现,在西周以来,直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在古代汉语中,勤王的意思,是尽心尽力与王事的意思。

而勤王的第二种意思,则是由第一种意思的基础上的衍生意义,是为臣子发兵去救援受到威胁的君主,称之为勤王。

有一点需要明确,古代汉语中,字义的演变,不是骤然出现,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的,而是在缓慢的潜移默化中,逐渐生发,比如,勤王的第二层含义,实际上,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 袁绍传》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

“乃下诏书於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

指的是曹操借汉献帝,下诏书指责袁绍,其中又“勤王之师”的说法,意思是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以及杨奉董承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时候,袁绍没有率领军队来解救君主的危难。

此外,在隋唐时期撰写的《南史 梁武帝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是为:

畜兵九派,用拟勤王。”

这里的勤王,也是指臣下率军解救君主的意思,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最起码从南朝开始的时候,勤王的意思已经逐渐的嬗变为臣子率军解救危难中的君主了,而这种意思,也是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被大家所熟知。

(二)勤王的方式

勤王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天子下诏书给各地的诸侯、郡守等,例如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乙巳之变中、甲申之变中就曾经下诏各地督抚、总兵入京勤王。

而勤王方式的第二种,是大臣得知君主有难,自发的前往救援,比如明末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乙巳之变中,大名府的知府卢象升没有接到皇帝的勤王诏令时,自发的招募了万余人,前往北京救援。

这种情况在崇祯年间很常见,但是此前,臣子为了避免君主怀疑大臣私自率军来到京畿重地,一般比较少。

勤王方式的第三种,则是大臣别有用心,想要谋权篡位,一般打着所谓的清君侧旗号,进攻京都,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所以,对于勤王的含义,我们可以明白,大约南北朝之前,是尽心尽力于王事的意思,南北朝至明清,是我们今天熟知的臣子率军救援君主的意思,两种意思并不冲突,而是一脉相承的,至于勤王的方式,也大体分为三种,依照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可以。

以上,便是我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中华”、“华人”、“华侨”、“华夏文明”等,“华”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这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有关系,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就是中原。

在先秦古籍中,中原又称中土,中华,华夏,中国。

古时,中华亦称中夏,而“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史料记载的世袭制朝代。

先秦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可见“华、夏”原本是一个地理性的词汇,但在文化传播中,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如同今天“北京”这个词,不仅仅指的地理上的北京市一样。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在这里,“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上古时期,“华”与“夏”同音,两个本来就是一个字。

中原,大概在今天的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被视为天下的中心,据说夏朝就建立在这一带。

不过,夏朝是否真的存在,目前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史料中有太多神话与传说的部分,难以分辨真伪。也许“夏”最早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居住在此的部落中的人,也就自然的成为“夏人”,最后“夏”成为部落名,而在史书中,就被记载为国号。

既然在上古,“夏、华”是一个字,那么“夏人”也就是“华人”,而“华夏地区”在当时社会,应该文明程度最高,那么自然成为文化中心。而周边地区,或者因为文化上的同化,或者武力的征服,都最终被兼并融合到“华夏文化圈”里面,于是就形成了不断扩张的“华夏文明”。而其中的核心文化,始终在所有被影响到的地理区域内被视为正统,得到继承与传递。随着文化的扩张,中原与四方的界线变得模糊,最后“华夏文化”成为所有被这种文化所归化的人的共同精神向心力。

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其实出现的比较晚,由梁启超最早提出,以前的中国人是不懂什么叫民族的。而“华人”这个概念,也是因为中国人视野开阔之后,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才开始用来自称的名词。这个概念从最早的“华夏之人”演变到专指汉人,演变到中国各民族的统称,其内涵一直在变化,今天更多的指血缘上的族裔关系。

那么最终解释一下“华”,就是等同于“华夏”,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血脉,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族裔符号。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指的什么

宰相一个国家的主宰,万万人之上,肚里能撑船,包容万相,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百姓吃喝拉撒。无一不上心,宰相就是一国的衣食父母,容纳百川。肚里不是能撑船,是能容纳一个国家。

百世传的俗语,对老百姓而言,教育意义非凡,做人做事学宰相,虽然不是做宰相那样的大事,只能做小事,而作的小事是平凡人一生的大事,此乃小事是相比之下,与大事理是相通的,做什么事都要顺理有章,自束而为。

总而言之;容得下别人,方能容得下自己,包容了世俗,才有个人的舒服的生存之地。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就是做一切事情的失败者。人的一生要顺“宰相肚里能撑船“之理,做顺从民意之事,虽然没有宏大的成效,也是受人尊敬之好人。

什么叫好人?不做坏事,与众相同,为理相依。个人利益不强求多吃多占,大事小事不是光为别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