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家风作文300字(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怎么写

结合党的100年诞辰,听听爸爸妈妈讲讲党的历史用字的是找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写。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1500字(精选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征文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征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15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1

  家是温馨的港湾,她承载着心灵的归宿、家是社会的载体,她延续着文明的传递、家是生命的灯塔,她指引前行的方向、家是拼搏的依存,她给予澎湃的动力!谈及家庭,每个人都会有说不完的感想、道不尽的感慨……复杂情感的交织,是家庭与时代和社会的缩影,是家风与情感和文明的延伸。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们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布票、粮票等凭票供应仍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幼时的我便常有奶奶照看。奶奶历经生活的坎坷,早已养成了勤俭持家的良习。常听奶奶讲,困难时期全凭爷爷一人每月七十多元的工资供养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给村里的公公婆婆捎去生活费用,五个孩子的衣服、鞋子都由自己亲自手缝制,常常是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接着穿。所以,当时就流传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从我懂事时起,就记得奶奶起早贪黑的忙、勤俭节约的过,从未见过倒掉吃剩的饭菜,孩子们的碗底也不允许留下一粒米。长大后,还常常听叔叔讲起过年时听着街上的鞭炮声而催促奶奶快些缝制未完工的棉裤等着下地的情景,

  所以也不难理解当时有着“鸡蛋碰糕”的现实。在身教、言教的双重引导下,我也渐渐养成了踏实朴素、勤俭持家的良习。至今,没有在外用餐的习惯、不吃零食、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除特殊情况外从不打的。这种习惯也常常潜移默化到我的工作中,常从节支降耗的角度考虑问题。习惯坐班车送报表,双面使用复印纸、通过自学自己动手处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出现的问题。

  谦和诚信是长辈们对我从小的教导,也是我们全家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的起码标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高尚人格魅力的具体展现。谦既谦虚谨慎、和既和睦相处、诚信既一诺千金。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忘记长辈们从小对我的教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话虽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工作以来无论在什么单位,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友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待人接物中我学会了宽容、奉献、担当、感恩、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懂得了虚心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师长、同事、领导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循循善诱的教诲。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常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因为我深知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勇立潮头、出类拔萃。我把《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座右铭,学习用国学经典对照和激励自我、教育孩子,懂得谦和诚信与生命等同的价值。

  自强乐观,是我从长辈们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又一优点,虽他们从未以言语的方式告诫,但我还是能够耳闻目染。多年前,爷爷生病住院,不经意间我抚摸到爷爷的膝盖下方异常粗大,我只知道爷爷有腿疼的毛病,可从找到过问题的症结。那天我恍然大悟,曾听爷爷说过,他老人家退休前一直在运销站工作。五十年代时运销站装火车全部是人力装卸,每人肩头扛着一筐一筐的煤在斜搭在车皮与地面的木板上上下穿梭直至装满车皮,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从不间断,爷爷的两个肩膀上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两个高高的肉垫,是由于长期受力所至,可我却从未想过由于膝盖关节长期吃力,所导致的关节严重变形。

  爷爷总在晚辈们的嘘寒问暖时轻描淡写的说腿有点疼,平日乐观豁达的他却从未说起他所经历的艰难,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一代同煤人开荒拓土,战天斗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同煤精神;让我明白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吃苦耐劳,乐观对待生活,有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的精神,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要有高尔基笔下海燕搏击风浪的斗士精神。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2

  皓月洗空,轻掬一捧家乡水,灌肠。悠扬箫音里,泪光凄艳,水波荡漾荡漾,乡魂葬了多少月缺月圆,你是未经重读的原乡。

  犹记那年立春,我回到了相隔一年的,千里外深情凝眸我的家乡。脚步刚与阡陌窃窃私语,家乡的千亩良田就覆盖了我的脸。东方煜晓,我信步在窄窄的田垄上,前面一位纤弱女子提着一个精致的篮子走来,她与我相距不远之时,徒然响起清脆优雅的嗓音:“弟,去哪呀!这么早,没吃东西吧,来,吃一个桃。”我惊诧地将手掌递过去,接过一个又红又大的蜜桃,“姐姐,谢谢了。”我青涩地感谢她,赧颜低首。她继而说:“呵呵,不用谢,你要是爱吃再多吃几个吧。你看不是还有嘛,来来,多吃几个。”我谢绝了这样纯真的善意,然后我们就各择其道。俄顷,我对着她的背影无声挥手,我使劲咬了一口蜜桃,甜,在心底蔓延,绽放一束清光,填补我空洞的晨曦。我再回首,她却渐行渐远,长发包裹了我以往的自私,我站在这一角驻足,才恍惚发现我们并不曾相识……

  恰值芒种时节,日上三竿,我伫立在歧路彷徨,那敞着胸,搭着白褂的大兄弟荷锄经过,诚恳地为我指点方向,并且用粗厚的嗓音问我:“你吃饭了吗?小兄弟,没吃的话,走,去我家吃,保你吃个足!”可我露着一脸的欣然谢绝了他,可他却着了急:“哎,你是不是怕我家远呀,我家不远的,就在前面。”我真有点不知所措,“不,不,不是的,大叔,我家就在前面呀,我要回家吃饭了。”大叔吃了一惊,“哦,原来如此,那再见吧,在路上注意安全,看你就是从外地才回来的,以后要好好适应这里的坏境呀。”此刻,我感激得只有频频点头,然后我继续走我自己的小道,一步一回首,阳光只为他一个人而照耀,他走得那么远,但我是还听得见有歌声与他作伴,这歌声一段一段,响彻了多少条河,多少座山。我坐在最远处的亭子里,而他却躬身在炽热的田土中,锄头轻轻叩击着这片厚重的土地,里面多少汗水,多少喜忧。此刻清风起兮,晴空万里,我茫茫然间才发现我们并不曾相识……

  垂柳河岸,古道印迹,南迁的大雁卷起一个诗意的秋天。一记那日细雨倾斜,我正匆忙地奔赴在回家的路上,青衫湿,汗珠夹雨。那在阳台上观雨的诗人,轻吟宋词,他不经意间看见了雨打乌篷下憔悴的少年。我亲眼看着他离开阳台,才一会儿工夫就打着一把秀伞来到我的眼前。“哎呀,兄弟呀,这么大的雨,你这是上哪去呀?为何没带伞呀!”我声音沙哑:“大哥哥,我忘带伞了,我现在正准备回家。我……”话音未落,这个大哥就拽着我走进他的家里,“你先换件衣服吧,这是我去年买的,结果小了,还没穿过呢,现在它属于你了。”霎时,我惊诧的目光与他隔空交汇,融入这一幕淅淅沥沥的雨季中。待到风暖日出,我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归巢了。归巢了,却忘不了这与我并不曾相识的善意诗人。

  冰清玉洁的月色也追忆倾盆大雨的山坡,满山遍野的紫金花开得浪漫。那时我正在这枫林里“寄情于山水”,可是疾风骤雨,山路泥泞,记得我踏在一片枯叶上,竟不慎滚下斜坡!摔在坚硬的松木上,疼,如万剑削骨。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我发现一位年纪上六旬老人正背着我一步一步下山去。见这情形,我连忙开口:“爷爷,爷爷,放我下来吧,我没事,我会走路的。”爷爷沉重地说道:“孩子呀,你都伤成这样了,看吧,你的胳膊还在滴血呢!我得赶紧把你送入医院才行呀!”我感激地泪如雨下,闭目,心灵惭颜,在这一位瘦弱老人佝偻的脊梁上。抵达医院,老人帮我付了医疗费,就转身离去,消逝在这影影绰绰的雨幕中……我静倚窗栏,闲听雨声,我发现,我发现这雨淅淅沥沥又绵绵密密,呵,这雨正如我对这位陌生老人的感激,沿岸三千里!

  今宵月色如纱,我立于垂柳河畔,轻掬一捧家乡水,洗涤灵魂。耳畔响起清远的箫音,泪光凄艳,碧波荡漾荡漾,乡魂葬了多少月缺月圆,你是未经重读的原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