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经络是什么为什么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释?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中医讲的经络是什么为什么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释

中医把经络定义为气血运行的通适,这个概念其实应该是经脉,因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而如果讲到经络的话,应该是体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即无形)能量一(气)运行的路径。我们把经络运行的无形能量称为经气。

经络这个概念是中国医学独有的,西方医学并没有这一认识。

那为什么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会有这个独创的学说呢?实际上这源于东西方哲学上的差异,西方哲学是一个(二元论)哲学思想,在探讨到世界本源时,一定由两大类构成,精神和物质,精神是无形的,物质是有形的。西方科学研究的是有形部分,所以西方医学研究的就是人体内有形部分,比如脏器,皮肤,骨骼等。而精神这一类无形的东西,不是西方科学的研究目标,是属于西方宗教的研究范畴。而东方哲人在认识世界本源时,认为只有一种存在,即是气,这就是东方哲学很有名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这种气可以凝聚构成肉眼可见的有形部分,也可弥散运动,形成无形的能量,两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形无形合二为一。所以东方医学认识的人体不仅有脏器,皮肤,骨骼等有形部分,还有无形的能量系统,而经络就是这种能量在体内的循环通道。

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金栋按:此说有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旨。《内经》认为,经络气是人体死亡后解剖发现看到的,经典有明说。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据史籍记载,汉代[新帝]王莽曾组织进行过一次人体解剖,见《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可见,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经脉的解剖数据,或与此有关。

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推演中医经典《内经》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即“以五脏附会五行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以十二经脉附会三阴三阳为次的经络学说”及“以五运六气附会三阴三阳五行后起之运气学说”等。中医脏腑经络之实质,虽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知识(见《经水》篇等),但由于古代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注重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去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中医才有习惯上所称的“五脏六腑十一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此等名称。

目前有传世本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与应用》,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古代圣人在养生修道、炼道过程中“由自身显示体证(内证观察)出来的玄机奥妙”。殊不知,实非如此,此已远离《内经》之本旨矣!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当时尚未有“十二经脉”名称,只有“十一脉”之名。脉之“十一”当源于“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国语·周语》)之推演,故阳脉有六条(天六)阴脉有五条(地五。缺臂厥阴,即缺手厥阴心包经)。由十一脉演变为十二经脉,“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以附会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足见十一经脉说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脉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此与圣人“内证反观”何干?试问,此时又有哪个圣人出现?

可见,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如营气、血液等)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脉之前冠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了!(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所以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等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即经脉之“十二”是天人相应类比推演而来。

赵洪钧《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为什么经脉(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乃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腿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

腿上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

推按经络可以疏通经脉之气,刺激经气的运行,所以只要在经络上刺激就能给人带来一定的保健作用。平时推按的时候,关键点还是找准经络。

我们常说的一个“大周天”是十二条经脉按顺序循行一周,而在腿部分布有六条经脉。

分别分布在腿的内侧和外侧各三条。

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外侧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脾经、肝经、肾经三条是从脚趾开始往上走,到达胸腹部传给下一条经脉;胃经、胆经、膀胱经是从头部往下走,到达脚趾,再传给下一条经脉。

所以脾胃消化吸收的问题可以选择脾经、胃经进行推按;心情不好,急躁易怒,上头火可以选择肝经、胆经进行推按;泌尿系、肾、腰、膀胱等问题可以选择肾经、膀胱经进行推按。

推腿上的经络从下往上推与从上往下推有不一样吗?

我们开始已经是说了,最关键的是找准经络,至于方向,确实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因为经络的调节本来就是双向的。

你虚的时候,刺激经络,会调动经络上的经气往这边聚集;你实的时候,刺激经络,会减缓经气往这边聚集,并且该处过多的经气会往其他地方转移。

那推的方向就没有关系了吗?

不,有差别的,当我们知道了疾病的虚实的时候,我们可以人为地进行辅助补泻。

我们知道正常来说经气是沿着“大周天”的路线一直循环不停地运转着。

当我们虚的时候,需要更多经气,就需要经气运行更加快速、顺畅,从而聚集更多的经气,以补充病变部位之虚。

当我们实的时候,就需要减少经气往这边聚集,从而逐步泻病变部位之实。

怎么通过一些技巧来补其虚,泻其实呢?

要补虚,我们就需要让身体感觉到虚;要泻实证,我们就需要让身体感受到实。

虚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柔的推按经脉,让身体知道这边的经气比较柔和,轻缓,从而调动更多经气聚集;也可以顺着经脉走行的方向进行推按,助力经气运行,使经气运行更多、更快、更足。

实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较重的推按经脉,让身体以为这边的经气兴奋、满溢、活力四射,从而减少经气的聚集,减缓经气的运行;也可以逆着经脉走行的方向进行推按,让身体以为这边的经气太满了,还往回逆冲,从而减慢经气运行的速率,慢慢泻实证。

推腿上的经脉方向要分内外侧。

腿部内外侧的经脉走行是不一样的,内侧从下走上;外侧从上走下。

当虚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