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裔吗?五胡乱华,为什么是鲜卑人可以统一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裔吗

并不是,现在主流的说法是,蒙古是由蒙兀室韦发展而来的,蒙兀室韦是室韦的一部,而室韦的人种、语言和文化属东胡系统,此外,鲜卑,包括三国时期被曹操暴打的乌桓,也都是从东胡分化发展而来的,这样算起来,蒙古和鲜卑,应该是兄弟。

大约在七世纪,也就是唐朝建国后不久,在望建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为中俄界河,现称额尔古纳河,唐朝时期称望建河)以南的大森林里面,就发现了蒙古人活动的踪迹。《旧唐书》称他们为蒙兀室韦, 属于室韦的一个部落。因此,蒙兀室韦就是蒙古人的祖先。这也与蒙古族最古老的书记《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一致,根据里面的记载,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儿贴赤那在 7 世纪带领着蒙古部离开额尔古拉河(也就是额尔古纳河,唐朝的望建河)的密林西迁,到了额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放牧。着更加证实了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韦。

室韦也是从东胡发展而来的。西汉初期,匈奴崛起,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对周边的国家发起扩张,包括大月氏、东胡等国,东胡被匈奴打得灭国后,剩下的东胡人四散逃离,有的逃到了乌桓山、鲜卑山,就发展成了后面的乌桓和鲜卑。不过,乌桓山和鲜卑山到底指的是那个,现在都没有确切定位,大概是在大兴安岭一带。同样,室韦也是由逃散的东胡人发展而来的。

从北魏时期开始,室韦就向中原王朝朝贡了。不过当时室韦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内蒙古东室韦族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社会阶段。隋朝时期,室韦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而到了唐朝初期,室韦又进一步分裂成9个部分,其中就包括蒙兀室韦。成吉思汗的始祖西迁后,在大草原上就出现了蒙古部。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中央王朝的管辖,包括蒙古部,由于接受了先进的文化,以及和周边部落接触交流增多,蒙古部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

9世纪左右,蒙古部渐渐摆脱了原始社会形态,进入到奴隶社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10 世纪时,蒙古部已分衍出很多小部:乞颜部、扎答兰部、泰赤乌部等,在今额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辽阔的草原上游牧。这时候,在蒙古部的周围都有很多不同的部族,比如塔塔尔部、翁吉刺部、汪古部、蔑乞儿部、乃蛮部等,这些部族之间相互发生战争,争夺草场水源,但同时也相互融合发展。

此时,强大的唐王朝已经覆灭,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后,进入到了宋朝时期。但是北方已经丢失,契丹人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在辽国时期,蒙古与契丹比邻,双方贸易往来、交往密切,但是也为反抗辽国的统治而与辽国发生战争。由于蒙古部的反抗最为激烈,所以蒙古一度成为草原上各部落的统称。

金国灭掉辽国后,又成了蒙古的宗主国,这个新的老板对蒙古的剥削比起辽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蒙古草原上各个部落开始向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靠拢--那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蒙古正式成了这片大草原上所有部落的统称。

所以,综上,最早的蒙古部落是由隋唐时期的蒙兀室韦发展而来,经过几个世纪与其他草原部落的发展融合,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也成为了草原上所有部落的称呼。在蒙古族里,历史上在这片草原上生活过的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以及属于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室韦以及属于突厥系统的薛延陀、回纥、黠嘎斯等,都或多或少的有他们的影子。

五胡乱华,为什么是鲜卑人可以统一北方

并不是,而是氐族人出生的前秦皇帝符坚在公元376年的时候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并形成和南晋对峙的形式,也是第一个完整北方统一的非汉族。

八王之乱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人趁乱反晋,纷纷在北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有鲜卑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匈奴人建立的前赵、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的大夏等。虽说叫做十六国,实际上当时的北方一共有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十六国国家最为强大罢了。

而作为十六国之一的前秦符坚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除去当时前秦本身定都长安,占据中原这个最为发达和强大的地方以外,还得意于被誉为“功赛诸葛”的前秦宰相—王猛。自王猛任相后,前秦开始进入开挂模式,369年取关东,次年灭前燕;371年灭池氐杨氏;372年,邛、筰、夜郎等西南诸过皆归附于秦;376年又灭前凉和鲜卑人创立的代国,完整北方统一。

只是无奈可惜,王猛早死,而符坚急于一统中国,贸然发动淝水之战,结果被谢家打的一败涂地,最终将士叛变,身死国灭。

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谢邀,要是说到鲜卑人的起源那么,就不得不说到一个重要的考古遗址了——“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对这个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通过调查和发掘来看,嘎仙洞遗址发现了重要的碑刻祝文,而上面的记载内容主要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因此,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现代人在遗址中复原了当时鲜卑人祭祖的石碑,并按照原始的字体进行了碑文的篆刻,从字体上看,这篇祝文基本采用了隶书的书写方式,风格庄重古朴,也是中原传统碑文中常见的字体。

从内容上看,整个祝文共计210个字,记载的内容主要就是感谢先祖保佑,得以子孙兴旺、建立王业等等,并且,向先祖报告了族人南下建立政权的一系列过程,最后希望先祖继续保佑子孙,延绵后世。从整个祝文来看,鲜卑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受到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从祝文格式以及书写体例来看,与汉王朝的祝文基本一致。

通过碑文的研究,我么你可以清楚的看出,拓跋鲜卑把这里作为他们祖先的生活之地,并且进行了重要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实行者是鲜卑族最高统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可以说以国家的名义证实了此地为鲜卑族的祖源,这也是考古学上发现的北方少数民族最为确切的祖源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而鲜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大约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地区走出,先是向西征伐,逐渐首先统一了东蒙古地区。然后,又以此为基础不断南迁,逐渐发展起来,公元386年定都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之后逐渐向四方征讨,最终统一了北方中国,公元494年鲜卑族继续南下,入主中原,迁都到洛阳,形成了与南朝宋、齐等封建王朝对峙的强大的北魏王朝。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