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出生于明朝建国后的第十年,是明朝第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过过苦日子的皇帝。他从小长在红墙内,生活在太监和宫女周围,受的是正规的儒家教育,所以很想做一个仁君圣主,建立一个与民休息、共享共治的大同世界。他16岁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当了5年皇太孙之后,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接人皇帝。改年号建文,建文建文,一是想以文治国,结束祖父朱元璋刚猛治国的风格,二是想想法汉文帝,建立大明朝的文景之治。

这些观念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相去甚远,弯也转的太快,但是对黄子澄和方孝儒等饱读诗书的文官而言,建文帝的风格无疑是正中下怀的。文官们对朱元璋分封众多儿子为藩王本来就恼火,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文官们对这些藩王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不是所有文官都不怕朱元璋的人快刀,轻易说藩王的坏话,会被朱元璋按上离间朱元璋父子关系的罪名,轻则下监狱,重则杀头。

朱元璋去世后,文官们认为整肃藩王的机会来了,一些地方官也看出了风向变化,开始积极举报各地藩王的恶行,这些藩王本身就干了不少坏事,证据确实。但是,年轻的建文帝一开始也不敢对叔叔们轻举妄动,怕引火烧身。但是,文官们劝建文帝快刀斩乱麻,以免藩王尾大不掉。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就说,削不削藩,藩王们都会反,晚不如早,早削更容易。建文帝说,如果藩王起兵反抗怎么办?兵部尚书齐泰说,朝廷有百万大军,不用怕,谁反灭谁。

听了这些话,建文帝下定决心整肃这些违法乱纪的叔叔们,十个月内,干掉了五位叔王,逼死克其中一位,效果很明显。但是,把没有劣迹的燕王朱棣逼到了墙角,只好起兵反抗,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说要帮助皇帝把身边的小人齐泰和黄子澄等消灭。三年后,朱棣就成功了,建文帝不是四叔朱棣的对手,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建文帝绝望了,点过自焚,以悲剧收场,此后,朱棣成为皇帝。

建文帝太年轻了,对形势把我能力有限,轻易听信别人,是个好人,不是个好皇帝。

建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洪武中的“洪”字代表宏伟、雄大的意思,“武”字代表以武建国、以武治国的意思,这个词的确符合朱元璋。“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文治国,朱允炆确实在跟他的爷爷唱对台戏。从小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的确跟上代君主在气质上截然不同。

洪武帝朱元璋

洪武皇帝一旦死去,继位的建文皇帝迫不及待地纠正了洪武皇帝的一系列错误做法。他平反冤案,被关押的犯人相继被释放,被流放的家属也都回来了,减刑法、宽赋税也在进行中。大明帝国的儒生们在这种新气象中看到了他们的前途。

他们欢呼雀跃:“朱允炆!你是好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君主。”

朱允炆也在心中呐喊:“我的老师们,这个国家我已经没有依靠的对象了,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们。”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之治没进行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建文皇帝被他的老师方孝孺带入到复古的彀中。两个人成天在宫里鼓捣如何恢复井田制,如何把各个州县的名字、各个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标准,哪怕是在北方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刻,两个人依然闷在宫里搞这些无聊的事情。

方孝孺是个复古的狂热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王安石、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建文皇帝和方孝孺的日益偏激化引起了藩王和武将们的不满。

方孝儒

建文王朝并没有改变洪武王朝的那种不稳定性,不安的骚动正弥漫着整个大明帝国。人们对于未来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洪武皇帝封藩会给帝国带来动荡。

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事实表明,这一制度实行过急。因为经过周代近八百年的分封制,各地的贵族依然权力巨大,天下一乱,这些贵族首先起来造反。汉吸收秦的灭亡教训,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到了那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土壤。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又捡起了历朝历代早就丢弃的分封制度呢?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要声明的是朱元璋的分封制跟前代已大不相同,实际上实封的就是北边的几个藩王,其他的都是虚封。

封王戍边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京城离边塞太远,封王戍边刚好可以起到让藩王守边的作用;二是这一行为体现了朱元璋的朴素和小家的思想,他认为老子打了天下就应该让子孙们帮着一起守;三是为了避免争权夺利,嫡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他皇子就必须离京,而封藩则可以在异地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所以,洪武皇帝的封藩制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齐泰

在洪武皇帝还没有死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他的这些叔叔下手了。建文时代,围绕在建文帝身边的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名儒臣。跟方孝孺鼓捣建文帝复古不同的是,齐泰、黄子澄鼓捣的是削藩,齐泰建议先削燕王,而黄子澄建议先削势力弱小的藩王。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先削谁、后削谁都已经不重要,关键的是削藩此举既违背洪武宪法,又不得人心。

黄子澄

建文皇帝的第一刀挥向了周王朱橚。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处理了周王就等于剪除了燕王的一只臂膀。建文帝的动作相当快,朱元璋死了一个月,他就动手了。周王痴迷于医学,他自己种植植物园,自己品尝药材。建文帝拿下周王后将他发配云南。云南这个边远的地方给周王的医学研究以很大的便利,那里有丰富的物种、有奇花异草、有烟瘴、有长期患病无法得到医治的民众。周王到了云南便联合当地的医官开始研究医药、著书。虽然朱棣夺得皇位后给了周王自由,但周王的一生都在钻研医学的抑郁中度过。

张三丰

周王被削后,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又进入了建文皇帝的视野。厄运很快降临到湘王朱柏头上。朱柏跟周王朱橚一样也是个文化人,解缙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说他“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朱柏除了文采好,武功也不错,他还是个虔诚的道教徒。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他也寻访过张三丰。

周王朱橚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和私印钞票罪着有司兵马逮捕朱柏进京询问。朱柏为了免受刀笔小吏之辱,全家自焚而死,时年28岁。

即使是建文帝这样的仁君,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依然是毫不手软。而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削藩者,打着儒教、礼治的旗号,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威胁时仍旧是行霸道、走诈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在这里看到双重标准。

建文帝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如果你认为他老实,那你就错了。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刚处理完周王,对其他四个藩王的处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对燕王的处理就已经开始了。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起,大批的军队和锦衣卫被派往北平监视朱棣。

燕王朱棣

在建文帝削藩如火如荼的时候,朝中的不同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建文帝也曾犹豫过,但都被齐泰、黄子澄硬顶了下来。从建文元年(1399年)开始,北平与南京之间消息不断,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到了六月,燕王的左护卫百户倪琼进京被锦衣卫捕获,供出了燕王准备谋反的情况。建文帝得知后只得提前动手。

建文帝首先动手了,派去捉拿燕王的军队反被燕王府的卫队打败。接着,燕王的卫队乘势夺取了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防务。燕王若想南下,还必须控制整个北平的外围,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于是燕王便率领王府的卫队和从外地奔来的燕王卫队迅速扫荡了北平的外围,控制了整个北平周围要地的防务。内战终于爆发了。

燕王已经营北平多年,手下燕军已经是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燕王的攻击下,北平周围中央军的迅速溃败也就不难理解。而且,因为燕王的人脉熟络,还有不少中央军投降燕军,进一步增大了燕军的实力。

《明皇祖训》

燕王既然要谋反了,总要找一个谋反的理由吧。其实理由很好找,翻翻史书就找到了。对于燕王其实不需要翻史书,翻翻《明皇祖训》就知道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变质,专门刊印了《明皇祖训》。《明皇祖训》中记载了这样一条,如果朝中出现奸佞,各地藩王有权力带兵进京勤王。朱元璋封王除了戍边外,也是为了防止江山变色,可这条记录却给朱棣的谋反提供了借口,而且还是合法的借口。的确,朱元璋在世的话也会支持朱棣这样做,黄子澄、齐泰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建文帝刚即位,大明皇族便已是刀光剑影,这虽然出自建文帝的圣裁,但齐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