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商给人们提供廉价商品也刺激了消费,利国利民,为什么有人有负面情绪呢?商鞅变法最后是利国利民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有人说电商给人们提供廉价商品也刺激了消费,利国利民,为什么有人有负面情绪呢

前段时间网上说电商销售只有占销售的20%,大声疾呼说电商根本就没有垄断。那你知道为什么就这20%,弄得大部分实体店都关闭呢?原因是电商扰乱市场,一个产品进货都要800,他挂700,你真问他买,他说卖完了,推荐其它产品销售,他降价是为了引流量的。结果是他销售没有上来,可全国销售这产品的实体店都卖不出去了,只有关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你说这种损人不利己行为招不招人恨呢?

商鞅变法最后是利国利民吗

商鞅变法可谓是让秦国练了七伤拳,伤人的同时,也伤己。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毫无什么规矩可言,只有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拳头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打仗,只要能打赢仗,所有的资源全部都得为之服务,这就造就了秦军那魔鬼一般的战斗力,其军队嗜血成性,秦军士兵一旦上了战场,就像是闻见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对方士卒在秦军眼里不是对手,而是钱,是爵位。因为砍下他们的头就等于抢到了钱,抢到了爵位。

从变法成功到始皇帝一统天下期间,死在秦军刀下的六国军民不计其数。虽说统一的道路上少不了杀戮,但秦军杀戮太重。就不说在战场上杀的人,只杀俘虏,动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这会极大的增加六国对秦国的仇恨,因为他们已经放下兵器了,但依然得死。始皇帝统一以后,说白了就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六国故地的反秦的想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对秦的速亡,已经埋下了祸根。

另外,商鞅的新法,重赏重罚。这在战乱年代的确能起到严格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约束全国民众的作用。但天下一统之后,再这样要求全国,明显不太合适。偷个鸡摸个狗就得砍掉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服徭役稍微迟到,就得全部处死,这样的严刑重罚让全国都笼罩在恐怖死亡的氛围之下,稍有不慎就得被处死。六国故地本就人心未定,再用这等重刑,更使六国仇视大秦。

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一把双刃剑。伤人的同时,也在自伤。?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

《大明王朝1566》一场利国利民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改稻为桑根本不是利国利民。改稻为桑怎么来的?朝廷没有钱,徐阶、高拱、张居正借着这个理由一直向严嵩发难。先是他们鼓动钦天监的周云逸上嘉靖上疏,接着便是在内阁会议上,他们亲自和严嵩和严世蕃厮杀。好在嘉靖现在还是帮着严嵩的,周云逸被廷杖致死,内阁议事上严党也成功的把各项开支给报了。

不过朝廷不能一直亏空,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嵩作为二十多年的内阁当家人,自然懂这个道理。所以严嵩在张居正发表意见的时候,趁机提出改稻为桑的办法。嘉靖肯定是支持严嵩的,所以改稻为桑便顺利的成为了国策。

改稻为桑是怎么搞?朝廷让老百姓把稻田改为桑田,然后织成丝绸,卖到西洋去银子。因为丝绸在西洋价格更高,所以利润是非常可观的。嘉靖为了鼓励老百姓愿意改桑田,还特意下令桑田按照稻田收税。

按照他们的商议方法,改稻为桑似乎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国策。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上面很多政策想法是好的,可是到了下面就不一定了。汉朝的初年推行无为而治便是这个道理。因为只要上面的有国策,到具体执行的时候都很难使老百姓受益,反而成为官员敛财的借口。这样还不如不推行新的国策。

改稻为桑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严嵩严世蕃位高权重,他们不缺银子。可是下面干活的人就不好说了,毕竟这个国策说到底还是得要下面的人来做。浙直总督胡宗宪是个公忠体国的人。如果他来做这件事,改稻为桑对老百姓的伤害要小很多。

可问题在于严世蕃等不急,不愿意听胡宗宪的忠告。为此他甚至还铤而走险,扒掉了新安江的大堤,准备淹掉了浙江的九个县。这样老百姓受灾,他们趁机压低田价,买下老百姓的田地,改为桑田。

不过胡宗宪好在及时赶到,只淹掉了建德淳安两个县。严世蕃当然受不了,于是他特意支开了胡宗宪,让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去做。为了堵住清流的口,他特意拉拢了高翰文去浙江去做这件事情。徐阶等人也毫不示弱,他们也派去了海瑞、王用汲。

严世蕃用人还是有问题的。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不想担责任,然后一直逼着高翰文、海瑞、王用汲去干改稻为桑。为此他们甚至以织造局的名义去买田,这当然犯了嘉靖的大忌。改稻为桑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算是搞黄了。

毕竟嘉靖皇帝的底线便是只拿银子,不被黑锅。

王安石变法,说是多么利国利民,为何宋代没有任何诗篇歌颂它呢

“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为什么没有“诗篇歌颂”?这得去问问司马光与苏东坡究竟是咋弄的?

现在一些农民工不种田进城打工了,国家要是把农田都收回再招标承包是不是利国利民

农民进城务工是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如果当地人均分田较少种田是不赚钱的,农田分给农民只要不抛荒就可以,不能强制收回。换句话讲有钱人买了好几套房空着,难道可以强制收回分给无房者住吗,同样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

保险利国利民,为什么都不愿意干保险呢

感谢悟空邀请!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保险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无论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营销团队,还是中介公司的业务团队,都会发现增员难,增好员更难。因为你会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保险了。

保险代理人工作时间自由,学习机会多,晋升道路通畅,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拍领导的马屁。只要努力,收入上不封顶,有不少保险精英人员,拿着远高于同龄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入。甚至于收入不会低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听起来如此诱人的工作,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呢?

中国的保险业复苏差不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开始于90年代初左右。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真正的人寿险业务全国推广不到30年。但是现在无论是内勤还是外勤,都很难招募,而且企业忠诚度很低,保险业的大众口碑不好,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地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下。

第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准入门槛低,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期间风风雨雨,直到79年国内保险业复苏,仍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那个时候在保险公司上班可是一个香饽饽,跟现在的金领差不多。听说谁在保险公司上班,人们的眼神都是羡慕的。

但是截止到2018年8月,国内总共有保险公司179家,其中人身险公司一共有91家,财产险公司一共有88家。

2009-2014年间,全国保险代理人市场规模在围绕300万人上下波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