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得有多惨(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韩信最后是怎么死的

关于韩信的死,一般来说有三种,即官方死法、圣旨死法和民间死法三种。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对大汉王朝所做的贡献就不必赘言了。不客气地说:无韩信则无大汉。这样一个功高盖世的人物,最后的三种死法却都显得有点讽刺。
第一官方死法:
被吕后和萧何诱入长乐宫斩杀。此说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这是很讽刺的事,长乐宫是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汉三宫之一”,同时也是刘邦、吕后的居住所。
至于吕后选择在这里杀韩信,除了隐秘性高,不会有过多的干扰之外。顺便讽刺一下韩信:没有你的努力,我夫妻俩怎么住上这长乐宫呢?现在选择这里做你的葬身之地,下辈子记住夹着尾巴做人啦!
第二种圣旨死法:
刘邦封韩信“三齐王、五不死”:即与天齐、与地齐、与君王齐和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捆身绳、无杀身刀。也因为这种说法并不见于任何史料,甚至连文学作品都没有,所以一般认为是在刘邦的圣旨里写着,相当于“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的作用,后被战火所毁。
当然针对这“五不死”,吕后和萧何也有着应对的方法。地点同样是在长乐宫钟室,并“装修”了一番:用布封住了顶棚、地上铺满了毯子、刘邦不在现场、不用绳不用刀,破了“五不死”的圣旨。最后韩信被众多宫女以木竹刺杀,也有说用铁锤砸死的。
第三种民间死法:
这比较像是传说,同样也是刘邦许诺(没下圣旨,死无对证):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
地点依旧是长乐宫钟室,依旧是吕后萧何(这两点倒是没有争议),以大钟遮住韩信头顶,以绳子绑住韩信,悬空于地面,用长竹(一说桃木剑)等尖锐之物刺死了韩信。

韩信一生战功无数,他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韩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关于他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也有很多。他是汉初三杰之一,打仗那是没的说,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难得的奇才,最终的结局非常悲催,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韩信功高盖主,这是很危险的。第二,韩信的野心非常大,让刘邦警惕。第三,刘邦本身多疑的个性决定的。

第一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韩信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帮助刘邦打下了大部分天下,可谓是功勋卓著。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功劳,让刘邦不太放心了。早在建国前,刘邦就明白这一切,韩信太关键了,为了拉拢他,将齐国给予了他,还封他为齐王。然而,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始终是心腹大患。不反还好,可一旦其有造反的心思,刘邦是非常担心的。所以,从打败项羽之后,刘邦收缴他的兵权,就注定了韩信的结局。

第二

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投奔了刘邦,逐渐受到刘邦的重视。随着地位的攀升,韩信的虚荣心也越发膨胀,他倒也不是说要造反,关键是此人有点狂,没有政治头脑,可能把脑子的那点东西全都专研打仗了。这一点他和张良完全不可相比,他完全不懂得知足常乐,有些东西,皇帝可以给你,但你不能主动要。一旦张嘴,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想法。韩信的越来越不满足,让刘邦很头疼。

第三

说起开国皇帝杀功臣,除了朱元璋,那就是刘邦了。之所以他俩如此的对自己的老兄弟残忍,从根儿上看,是有相似之处的。他们都是一介布衣,完成了逆袭。这个过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他们对权力看得过重。而且,刘邦和朱元璋从个性上有个相似的地方,他们太多疑了。别看刘邦拐着弯的夸自己会用人,但其实他内心是有自卑倾向的。所以不仅仅是韩信,汉初很多功臣的结局都非常惨,只能说韩信碰巧了。

韩信是怎么死的死法如何

韩信是被吕后与萧何合谋算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出身贫寒,放纵不羁。参加秦末农民战争,投奔楚将项梁和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沛公刘邦,得到太仆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中途逃亡。经过重臣萧何力荐,拜大将军,制定汉中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

刘邦兵败彭城后,带兵大破楚军,平定魏豹。北伐代国后,将精兵献给刘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清除项羽援赵奇兵,平定赵国全部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再次剥夺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 ,布阵于潍水,全歼楚将龙且二十万精锐。

奉命夹攻楚国,导致项羽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杀项羽失败。汉高帝五年,封为齐王,带兵会师垓下,围歼西楚霸王项羽。

定都关中后,慢慢解除兵权,封为楚王。收留楚将钟离昧,贬为淮阴侯。刘邦攻打代郡时候,遭到吕后与萧何合谋算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扩展资料: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作为开国大将的韩信最后为何下场悲惨

韩信,成功是因为能忍,失败因为妇人!韩信发迹之前,有一个老头在桥上,把鞋故意扔到桥底下去,让他给你拣鞋,并且让他亲手给穿上,穿上之后了,又给扔下去再让他捡起来,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但是韩信,却没有发作,而是给这位老人捡鞋穿鞋,韩信因此通过了老人考验,获得了兵书,为他以后打天下作战,打下了基础,韩信因为能忍所以得到了横行天下的本领。
韩信落得这么个下场,关键就在于他对待刘邦的态度上不够果断,不够彻底。啥意思呢?就是说,他忠于刘邦不够果断,不够彻底;反叛刘邦也不够果断,不够彻底。如果他能在任何一个方面做得果断和彻底些,都不会是这样的下场。刘邦知道韩信志向高远,而且功高震主,如果将来自己死了,没有人能够是镇住他,刘邦为了能够清除这一大隐患,在汉朝刚刚建立就削弱韩信的实力,这时候韩信虽然有所警觉,但是他的妇人之仁,还是让他丢掉了一次次好机会。特别是对刘邦的不满言论传到宫中,刘邦下了除掉韩信的决心,在刘邦亲征之时,韩信密谋造反消息传到萧何和吕后耳中,之后将韩信骗入宫中给杀死了!他也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被自己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最后被吕后和萧何在长乐宫的钟室给杀死了。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