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中小企业如何更好把握机遇迎接挑
发布时间: 2023-07-06

面对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

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其核心是通过自动化、信息化、联网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激发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重构工业产业格局。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

工业互联网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并可以激发生产力。工业互联网还将带来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等一系列社会公共价值,进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联制造新业态。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标识解析、IPv6、移动通信等网络基础的能力升级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亦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空间,更为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反过来,这些技术也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飞跃发展。

如果说5年前,人们在提及工业互联网时,更多还停留在说的层面上,现在则已经开始真正落地。随着新技术推广及应用,近些年工业互联网取得了长足进展。

同时,在工业制造重新被重视之后,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多国都在积极推动其发展。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战略”,到英国的“高价值战”,再到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均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据咨询机构IoT Analytics的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150个,预计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6.44亿美元。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旗下企业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有30个左右,可以预见的是整个数量在接下来几年会翻倍。当前,以阿里云、华为云等为首的云服务企业,都已推出相应平台,同时以海尔等为代表的制造型企业,也打造COSMOPlat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已经能够输出整体解决方案,为其他企业的物联网化提供服务。

上面对于工业互联网的介绍,做了尽量的简化,想要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说回今天要解答的问题,题目是: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先从今后国内工业互联网的业态谈起。

我认为,今后5-10年,整个工业互联网业态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超级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我们已经看到像海尔、徐工等制造型企业,在云计算厂商的技术支持之下,开始向外输出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工业化转型。超级企业是工业互联主干网的主要缔造者,这些玩家主要是各行业的超级工厂以及ATBJM等互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玩家还会带着各行业大、中型企业共同完善工业互联网,最后每个超级玩家都会携其输出解决方案的企业,构成各自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大企业搞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型企业有资金实力,也有融资能力,同样可以打造自身的或者面向某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且已是趋势。一方面,将来千万企业上云,企业经营以及企业之间的对接都在云上进行,这种被倒逼的“上云效应”哪个企业都套不掉;另一方面,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特性,让谋求新业务转型的企业不得不将产品、运营等环节都物联网化,这也是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

剩下的中小企业,或自搭平台,更多融进工业互联网。打造自有工业互联平台是趋势,但这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玩的。在中小企业群中,有实力的企业可能会自己搞平台,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采用某个服务商的解决方案即可。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会被动加入某个平台或者几个平台,融入工业互联网。

简而言之,在工业互联网面前,未来的所有企业,无非就是两种身份:要么加入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让自身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要么就加入工业互联网,成为各大平台的用户。

其实说到底,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并不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同体量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在如何迎接挑战这个层面,中小企业当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维,至少应该先接受工业互联网,其次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迎接挑战。

说具体点,早期的工业互联网挑战,是已经借助工业互联网转型成功的企业与尚未转型或者仍在犹豫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所谓转型成功的企业,就是通过云服务厂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上云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将制造、仓储、物流、财务、营销等企业运营环节全部打通,供应链、物流链、资金链融会贯通,企业经营效率大大提升,相较仍以传统方式经营的企业,它们已经焕发新的生命力。

其实了解了未来的竞争形势,也就明白为何各地相关部门要如此迫切的推动企业上云了。你的企业,千万不要放弃这个绝佳的转型机会哦。

【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公号ID:jiwei1122】

中小企业如何更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中小企业迈过了这一关,就走向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中小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产业链中间环节,都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产值、利税、创新、就业等方面地位有多么重要,如何发挥好这些作用呢?

市场无限大,市场无限小

先讲一个故事,今天去拜访了一家叫乐上建材的公司,他们主要为建筑工程提供压型钢板加工服务。一开始我觉得稀疏平常,但是听完创始人耿先生的讲解,我才发现要做好产业链中间环节服务并不简单,要避免价格战必须做技术创新,必须优化价值匹配。当我问到他获取订单的主要途径来自源于什么地方的时候,他说主要来源于设计院,因为设计院在设计一项工程的时候需要许多现场技术材料,例如计算书,包括所用材料的材质个力学性能、惯性矩、弯矩系数、耐火、荷载应力、挠度、刚度和剪切力。看来只有疲软的技术,没有疲软的市场,市场无限大,市场也无限小。

经济学家在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的时候普遍不乐观,中国经济自然也是这样。人们在感叹传统经济不景气的同时,蓦然发现新兴经济也不咋地,例如机器人、LED、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从产业经济角度看,到底我们的问题出在哪个地方?

产业链各环节是蜂巢生态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轻工业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以家电和摩托车为例,那个时候我们主要引进的是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中国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而要占领一席之地,只有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才能快速实现销售,这就需要企业降低成本,而那个时候的这些企业规模都很小,研发能力、技术也都很薄弱,于是我们采取了把整机分解成几个模块的办法,再把这几个模块分包出去,号召全社会的小企业参与进来一起解决问题,整机厂与零部件配套企业是蜂巢生态,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这样就把全社会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干了一件大事,逐渐地我们的轻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有了很强的立足之地和话语权。

那个时候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但是民间参与市场的意识和行动已经开始了;尽管还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生态经济等概念,但是产业之间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的意识和行动已经开始了。降成本是提高竞争力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全面质量管理,于是才有了家喻户晓的海尔砸电冰箱的故事。历史尽管不能重演,但是却可以通过读历史启发我们的未来。

从信息不对称到价值不匹配

现在大家都说产能过剩,效益不好,可是当我们真正要购买某种商品的时候,搜索半天还是找不到我们真正需要的,其背后实际存在着买卖双方价值不匹配的问题。如果说以前靠信息不对称挣钱,那么以后就要通过弥补价值不匹配来赚钱。

以建筑工程为例,钢材和混凝土是两大必须材料,这些材料不是直接用到工程上去的,它要加工成一些钢结构件,然后经过适当的安装。有些问题在施工过程当中就可以发现,而有些问题是需要工程交付使用若干年以后才能发现。

住建部正在推行的组合式建筑,有点类似前面提到的整机厂模块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做质量溯源。这样就给模块服务商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机遇来自于巨大的市场潜力,挑战来自于如何匹配材料与工程之间的价值,这里边不是单纯的买与卖,也不是单纯的物理变形,这里面需要产业链中间环节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让上下游价值匹配最合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技术在应用、升级过程当中,面临新材料、新结构、新应用,这也是企业创新的机会。

还是以乐上建材为例,他们曾经接到一条高速铁路车站建设需要用到压型钢板,开始设计单位选用的是材质为Q235B,厚度为1.5毫米的钢板,乐上建材通过《计算书》与设计单位沟通,建议选用Q345C厚度1.2毫米的钢板,这样可以节省20%的费用。施工单位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觉得可行,于是在2期招标过程当中把材料进一步升级,选用了Q410C厚度1.0毫米的钢板,而这种材质的钢材是钢厂不常生产的,这就需要乐上建材作为中间桥梁沟通好钢厂与工程之间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压型钢板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调整与变化,由此可见中间环节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商业智能辅助决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