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的心腹重臣,雍正却说他是小人,乾隆更离谱直接定为奸
发布时间: 2023-07-17

康熙皇帝的执政风格比较宽仁,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皇帝仁慈对于百姓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可对于官僚尤其是京城中那些高官来说,皇帝过于宽仁往往也容易滋生小人、奸臣。

从康熙一朝的情况来看,汉人官僚中就有不少人品不端、行为不法之人。比如高士奇、徐乾学这两个曾被康熙倚为心腹的高级秘书,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

本文要讲的这个人物也是康熙帝的心腹重臣,但雍正对他不屑一顾死后连个最基本的谥号也没给他,乾隆更离谱,直接把他说成是奸臣。这个人就是王鸿绪。

王鸿绪其人王鸿绪,江苏华庭(今上海金山)人,顺治二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康熙十二年,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其后历任日起居注官、赞善、侍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从王鸿绪的简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学者型官员,学问文章自然没有问题,这也是他成为康熙帝南书房顾问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许很多人对王鸿绪这个人还不是很了解,客观地讲,他在康熙朝并非是一线人物,与陈廷敬、张英、李光地等尚有不小的差距。他之所以在康熙朝占有一席之地,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编纂了《明史稿》;二是充当康熙帝的私人密探。

《明史》的修撰前后经历了百余年的时间,康熙三十三年,在王熙、张玉书的推荐下,王鸿绪参与了《明史》的修撰。但到了康熙四十八年时,王鸿绪被免职勒令回籍。

这个时候《明史》的编撰也处在停滞状态,王鸿绪回籍时私自带走史稿,经五年的删改润笔,于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笔初成。本来这些史稿的主要执笔者是万斯同,王鸿绪不过是参与者,但万斯同死后,王鸿绪将编撰之功占为己有,以他个人的名义刊刻《明史稿》,不具万斯年之名。

因为这件事,王鸿绪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冠以“窃书”之名。比如梁启超先生就批评他说是“白昼行窃的偷书贼”;黄云眉也评价说是“王鸿绪目睹同馆凋谢,史事阑珊,遂生攘窃他人成稿之奸心。岁月愈邈,公然以多人心血之结晶,归诸一己之笔削而无所忌惮矣。”

官居高位实则密探从相关记载来看,王鸿绪的人品应该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他入仕时曾拜在徐乾学门下,又与高士奇为姻亲,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善茬,可谓是近墨者黑。

康熙帝在整治明珠的时候,王鸿绪是出了力的,他与徐、高二人合谋将明珠、余国柱一党驱逐。可是明珠倒台后,他们三人又自立门户形成党争,徐乾学因为去世的早,高士奇亦不寿,唯有王鸿绪保持富贵。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续录》中,也说王鸿绪“以奸猾钻刺目之,真小人之尤也。”

王鸿绪曾担任过左都御史,后被弹劾休致,后又复为工部、户部尚书。从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王鸿绪开始正式充当康熙帝的耳目。他自己曾在折中说:“至蒙恩谕谆诲,虑臣稍露风声,关系甚大,臣益感而欲泣,三缄其口,虽亲如父子兄弟,亦决不相告,自当慎之又慎……”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康熙帝是极其信任王鸿绪的,否则也不会将如此重任委托于他。换言之,任何大臣接到这样的任务,也一定是把自己当作犬马来效忠的。王鸿绪给康熙帝上折子,从不写官衔,也省去了一切公式套语,据说这是康熙帝授予他的特权。

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文献丛编》中,收集了王鸿绪三十多份“告密折”,这些密折中,大多记载的是一些小事,比如地方官强卖女子,满洲侍卫官员偷挖人参,知府的儿子与父妾通奸等等。真正涉及到钱粮、人事、盐政等国家大政的反而不多。

王鸿绪的职务是尚书,但真正的职业是密探,并且已成为一种嗜好。尽管这差事是康熙帝委任的,但从他告密的手段来看,还是可以看出他的人品的。

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王鸿绪还参与了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康熙帝一废太子后,曾让群臣推举新太子,王鸿绪一直党附皇八子胤禩,与群臣共保胤禩为太子。

魏源曾指责王鸿绪“鸿绪身与胤禩之谋,处人骨肉,不以其正,绝非端士。乃以修史重任,出私意以乱是非,致使其前朝事实不为信史。读书论世之士,视此等舞文作奸,其罪更浮于一时之结党矣。”

王鸿绪死于雍正元年,这时雍正尚没有对胤禩等人开始打击报复,后来胤禩被清算后,雍正鉴于王鸿绪已经去世,也就没有深究,不过是对他批评了几句,说他是小人,所以也就没有赐予谥号。

乾隆四十三年,翰林院国史馆进呈王鸿绪传,乾隆很鄙视王鸿绪的人品,说他是个奸臣本不配立传,但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真实的评价,所以下令将所有弹劾王鸿绪的奏章全部载入传中,使后世尽知王鸿绪之罪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