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语“礼崩乐坏”中的“礼乐”指的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初建国,特别是自周公旦以来,制定了完善的诸侯分封、礼仪、宗庙、征战等国家制度,加强了周王的权威,教化了臣民百姓,所谓礼仪、音乐、征战等国家大事皆为周王的权力,诸侯百姓不得随意簪越。但是随着周王室的没落,诸侯争霸纷起,周王的权威被限制在朝堂之上,宗庙之内。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以大欺小,征伐不断。更有簪越周王威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室的日益衰微,导致了王朝所建立的各项制度遭到彻底破坏,诸侯国之间开始了几百年的争霸战争,更是出现了“春秋五霸”,以致后来的“战国七雄”。所以也就有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说法了。

成语“礼崩乐坏”中的“礼乐”指的是什么

周代是礼治的时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礼》,而礼乐正是礼治的核心内容。

礼原本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原始习俗。国家出现以后,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礼为准则能够达到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的目的。它成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上图古代礼乐表演

礼制,主要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它的特征是差等性,上自君臣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的标准和分寸,都有严格的定韦曳其核心是维护“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任何人不得僭越。大至国家军政大事,小至黎民百姓毫发细节的小事,每一层级的人必须按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事,方可无碍。

乐制,主要指音乐。周代的乐制还包括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乐的政治功能相互补充。礼的主要作用是辨异,区分上下尊卑贵贱;乐的主要作用是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礼使人尊敬,乐使人亲爱;礼严肃于外,乐和顺于内。礼与乐相配合,使得暴民不作乱,诸侯归顺,兵革不起,五刑不用,百姓没有祸患,天子没有愤怒之事。这就达到了乐的目的了,真可谓天下太平,歌舞升平,一派和顺的理想王国。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典章制度也日益完备,特别是突出皇帝威仪的礼典,各朝各代都特别着意修改增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对古代礼乐有所损益。皇权越加强,礼乐制度就规定得越来越细,杜佑所撰的《通典》被认为集古代典章之大成,其总数为200卷,其中《礼典》就占了100卷,其他政书中的礼乐部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中国古代,凡国家重要活动都有严格的礼乐规定,凡有礼乐活动的地方都要受到国家监察部门的监察。一般来说,各种国家大典都有御史在场监督,违者即时弹劾。审视群臣的活动是否符合礼乐规定是监察官的重要职责之一。礼乐活动是维护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被视为国家的要政之一。

孔子说的礼乐制度是什么制度

礼乐就是“规矩”!

古代的时候,礼乐是君王带领诸侯祭祀时的规范流程,马虎不得。后来统治阶级觉得这个行为规范相当尿性,不如推而广之,所以就变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只是这个行为准则,有着严格的划分。

等级的划分。

比如养一个舞蹈团队以供自己嗨皮,只有君主才有资格养64人的团队,诸侯只能用48人的团队,超过48个,这货丫就是想谋反!至于题主或者回答问题的我,如果是公务员的话,撑死用16人的团队。

杜甫诗“此句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实际上就是骂那个叫花卿的将军竟然擅自动用天子规模的歌舞以供自己娱乐。

礼乐这个东西,在形式上会给人一种仪式感,而且还有一种阶级感,处处体现“我们不一样”这种骨子里的虚荣。其核心就是将权利永远地固定下去,也就是说,哪怕我是昏庸残暴的商纣王,我也有资格用64人的歌舞团,哪怕你是救万民于水火的盖世英雄,对不起,顶天是16人的歌舞团队。

权力天生,并且永不更改!

如果仅仅是祭祀或者重大节日这么折腾也还罢鸟,可偏偏这些仪式感还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礼记》中所记载的曾子,病危的时候,就因为垫着大夫才能用的竹席,认为不合礼,然后大发脾气非要换掉,结果儿子只好换了一个普通的席子给他,曾子还没有躺好,就死了。

还有那个周平王,被礼乐折腾得半死不活,每天要洗五次手,而且只是洗手,却不能洗脸,因为洗脸和洗手不能同时进行,洗完脸了之后才可以去洗身子,洗身子的时候却不洗脚,因为洗脚是放在流程的最后。上朝的时候,必须有音乐伴奏,而且步伐必须走成如尺子量好的一样精准无误,更致命的是,因为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以走路不仅要稳,还要让身上的玉佩相互撞击出声音,同时这个声音必须要和乐钟的声音相吻合。

额滴神额!

我们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什么公主,太子,王子从小接受礼仪的训练,这个礼仪就是礼,也可以说是礼乐(乐是雅乐之意,但后来这个乐和礼就融合在一起了。)

礼乐,说穿了,就是你的身份决策你拥有的权利,如果你身份不够,对不起,连穿大红色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明朝),至于盖房子,坐几人抬的桥子,吃什么东西都有规定。哪怕你憋不住放一个屁,对不起,你放屁的方向不能朝向皇宫!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你一个小科长顶天用一个面包车去接你,至于吃饭,在食堂弄个工作餐顶天了。若是市长级别,是不是得用奥迪啊,吃饭也得到单间里去,菜嘛,至少也不会含糊。

礼乐,与品德无关,与身份有关。

耐人寻味的是,孔子尚德,可这个礼乐却和德没有一毛钱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一样吗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贵族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其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对当时的贵族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作用。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这是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要维护奴隶制。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是同“仁”分不开的,这是一种主张。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

所以,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是不一样的。

礼乐文明是什么包含了那些内容现代有没有礼乐文明

传统的乐更多的是作为弘扬礼的一种形式。宣扬等级秩序教化的一种形式,兼有悦人功能,至少从目的层面看是这样。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或者说通过音乐进行宣扬,实现调和内部关系 统治人民的功效。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和族权、夫权、神权。例如《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不详细赘述啦)

礼乐文化和农耕文化相适应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相适应。比如进入商业文明后兴起法律制度,也是与保障商业交易相适应 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本质一样。再比如到现代社会如国旗国歌的使用的规定也体现的是礼乐思想。这样看来现代也有礼乐文明。只是形式范围方式有所变化而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